一提起赵括这两个字,估计很多熟读历史的人就会想起纸上谈兵的传说,想起曾被白起坑杀的四十万降卒,想起让六国从此沦为秦国囊中之物的长平之战。
那么在正史的记载中,真的是因为赵括能力不足才导致长平之战失败的吗?那么我们不妨从这场战争的源头看起。
事情起因于周赧王五十三年,因为商鞅变法的缘故,休养两代的秦国正处于国力最巅峰时期,因此即位之后的秦昭襄王便迫不及待的开始带领秦国往外扩张,而这一年,他们攻打的正是韩国。
小小韩国怎么能抵挡住秦国的兵锋,因此韩国很快战败,于是韩国国君韩恒惠王为了向秦国乞和,便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
但对秦国怀有仇怨的郡守冯亭并不愿意这么做,也认为就算献城给秦国后,秦国也不一定会放过韩国,于是他思量了一番之后,便打算把上党郡献给赵国,以此来挑起赵秦两国的纷争,从而曲线挽救韩国。
而赵国在接到冯亭献城的消息后,赵国国君赵孝成王便召集大臣开始商议,冯亭献的这座城,赵国要还是不要,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赵孝成王采用了平原君赵胜的策略,收下了冯亭献的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阳君,至此秦赵站到了对立面上。
因此在一段时间后,秦国开始发兵攻打赵国,而秦国首先攻下的便是已归属赵国的上党郡。
上党郡被破后,赵孝成王顿时惊怒交加,连忙派赵国老将廉颇去抵挡秦国大军,至此长平之战拉开序幕。
廉颇奔赴前线首次和秦军交手之后,他便见识到了秦军兵锋之锐,因此他明白,这样的秦军,赵国根本不可能战胜。而随后而至的几次战败,更是验证了廉颇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