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围的朋友沉迷于东野圭吾独特引人入胜的推理小说时,我却迷上了村上春树别开生面的讽刺寓意的故事。
在他的文字世界,常识逻辑和理性不重要,重要的是装在“小说”这一容器的隐喻本身。尤其擅长用旖旎超脱的手法,异域与现实的转换,准确的表达出人们心中难以言喻的情绪。诚如村上本人发明的“小确幸”一样,读他的小说,有太多的“小确幸”。
接下来我要谈的是我最偏爱的一本:1Q84。起初读这本书,是经舍友多番介绍。之后一经阅读,便深深地陷入这天马行空的情节中。
从题目上看,题为1Q84。难免会让人联想到1984。书中作者也再三提到1984中的老大哥形象。 毫无疑问,1Q84有向奥威尔的1984致敬的成分,而小小人和老大哥,也似乎共享着一些共通的属性,比如神秘,比如控制。结构上,从不同人物的视角叙述以此还原整个故事。就好像剥香蕉似的,一片接着一片,只有剥完所有之后才显露完整面目。情节上,采用大量的隐喻手法。不得不说,村上是一个隐喻的大师。尤其对于这部蛰伏了7年之后的震撼新作,隐喻的运用可以说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局势。
情节引人入胜,却也留下不少悬而未决的疑问。例如小小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作为隐喻的空气蛹,究竟意味着什么?天吾的父亲是谁?天吾的养父又隐藏了什么秘密?深绘里的母体是谁?深绘里最后去了哪里?天吾的婚外女友又去哪里了?安达久美说自己死过一次是怎么回事?NHK收款员的身份是什么?牛河最后一章,小小人还在编织空气蛹,有什么含义,为何有一个小小人甚至用了牛河的头发?但村上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将这一系列的疑问滞留在空中,全然不顾。
相信读过村上书籍的人,都应习惯了村上的手法。他一向不喜欢赤裸裸说出真相,更愿意将内核包裹得严严实实。让读者去探究。这倒是为难了我们这些读者。看完整本书却依旧满口问号。我就是其中之一。说来惭愧,读完整套书后,却依旧无法具体描述小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存在。因此去查阅了资料。
以下为2010年《1Q84》第一部刚刚上市时,梁文道、译者施小炜及著名学者止庵做客新浪读书时关于“小小人”的讨论。
主持人:第一部我们还读不到小小人到底是什么? 梁文道:你只能猜测他,大概是像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像老大哥是很明确,有人指得出来,他就住在哪儿,哪天在电视上露脸,对着我们说话。小小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阴暗活动,神出鬼没,但是会使得你莫名其妙受到他的控制或者什么。可以说比较软性的。如果老大哥是坚硬的,小小人是软性的,老大哥对我们实行权利控制如果是刚性的,他就是柔性的,如果老大哥是意识明确,你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小小人是看不见摸不着很超现实的一些东西,可以说是某种观念,某些意识形态,某种由下而上的一套东西。这书最好玩的地方是,1984年是奥威尔去想象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结果当时大家觉得奥威尔讲的1984并没有出现,起码在很多西方世界,当时认为在冷战,他们那边是自由的,他们没有老大哥,只有苏联那边有老大哥,你们的报纸都是《真理报》,我们没有。我觉得村上春树现在试图告诉我们,其实那一年的确出了些事,至少80年代之后,我们其实已经有问题了,我们以为自己没问题,我说的“我们”指的是日本的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底下,大家以为我们很正常,没有老大哥吗?其实我们都出差错了,我们走上歪路了,我们走到1Q84,主宰我们是小小人,我们竟然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不知道我们活在有问题的世界上。在这个方向上和《1984》形成很有趣的对话,一个看未来变成什么样,一个告诉我们已经变成那个样子了。 止庵:在《1984》里,老大哥控制一切,他是这体制上面的一个东西。在《1Q84》里,看到第二部就知道,相当于老大哥位置的那人应该是教主,但这个人却是真正的微不足道,这个人本身被控制,刚才文道兄讲的意识形态,再补充一句,《1984》是针对某一种意识形态的一本书,而《1Q84》则是针对所有意识形态。哪一种意识形态迷狂化就是小小人,就能制造出相当老大哥这样一个。这是村上春树对奥威尔当年提的很重要的话题,他经过多年思考之后,结合了两位讲的包括日本的从安保到赤色军,一直到奥姆真理教。刚才说的几个事,构成日本另一方面的精神生活史,对这个精神生活史加以观察,对我们来讲地铁杀人事件,这个事是小事,对他们是很大的事,对村上真是不得了的事,经过思考以后,对这个事情有一个答案,也是我们谈的,随便一种意识形态,当它极端化,迷狂化之后,就会产生特别可怕的结果,这个结果等同于奥威尔笔下的《1984》。 主持人:关于小小人再说一句。大家已经读到关于小小人第一次出现的描写,大家一定会记住是从死去的山羊嘴巴出现,第二次小小人出现是从阿翼的嘴巴,阿翼是一个人,以后这个小小人还会出现,从其他的人嘴巴出去,比如在第三部里。他从人体内部出来存在的,有想象意义,小小人存在人的内部,老大哥是外在的存在,小小人是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部。也许是我们的精神内部。这点非常重要。
目前,可能以我的阅历与学识无法读懂,但我想我会在几个月后,或者更久之后。我再一次拿起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