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圣诞节西安交大在读博士生杨宝德自杀;2018年1月10日美国12岁小女孩格林自杀;1月25日凌晨80后互联网创业者、万家电竞CEO茅侃侃自杀……
2018年一开始,似乎就笼罩着一种说不出的阴暗。
逝者为大,我们缅怀。但从这一件件自杀事件中,我们更应该去反思:都是在花样年华,到底是什么驱使他们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
我想起了上大学时候,身边发生的一件真人真事。
大家都知道,大一开学第一个月,学校一般会组织全体新生进行军训。那一个月确实比较难熬,而我们学校,由于特殊的原因,军训异常严格。那年,我大四。九月的最后一天的早上,本来计划欢欢喜喜去上课,然后回来迎接国庆七天小长假的到来。就在我和室友刚刚迈出宿舍楼门口没多久,“砰”,一声沉闷的碰撞声在身后响起。我回过头,惊讶地发现距离自己不到十米的地方,躺着一个人,一动不动,身穿迷彩服,很明显是一个还在进行军训的新生。
尖叫声在周围响起,大家赶紧报警,拨打120。后来,听别人谈论说,这个新生是因为忍受不了严格的军训,所以一大早起床,趁大家不注意,从七楼跳下,全身骨折,内脏震碎。幸运的是,学校门口过马路就是三甲医院,送去的很及时,这个新生最终保住了性命,却也落了个终身残疾。
那是我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也是第一次亲眼所见的自杀。
世道艰辛,你仍需保持一颗温暖向阳的心。
如今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尤其是80后和90后,甚至年轻的00后,自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竞争。小时候,在学校和同学比成绩、比分数,长大了;大学毕业后,大家开始竞争好的工作;进入公司后,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向上爬。我们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似乎都在进行无休无止的竞争。
单纯从竞争的角度看,竞争并无过错。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竞争,生产力才会有发展。可是,在竞争中,有成功,就必然会有失败。失败了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你的自信被一点点的磨灭。终于有一天,你觉得自己走投无路了,你的心中燃起了自杀的念头。
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没有谁的世界永远晴空万里,没有谁的人生一直是康庄大道。生活的真谛就在于从一件又一件看似不可能中,寻求出路。有些事情,经历了,熬过了,再回首慢慢品味的时候,总是别有一番滋味。
那一年,我在医院实习,正好分到骨科。那段时间,科室病房中有一个外地来的小男孩,十岁左右的样子,半个颅骨都没了,原本应该坚硬结实的脑瓜变得像气球一样软软的。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有他年近七十的奶奶。后来,我知道,小男孩的父母被精神病的邻居杀害了,是当着孩子的面,丧心病狂的邻居发现孩子后,对着孩子又是一番乱砍。
奶奶每天以泪洗面,而经历了此番大劫的孩子却异常懂事。尽管由于脑组织受损,小男孩的语言和动作有些障碍,但每次医生查房,小男孩都热情地和打招呼。那一双明亮的眼眸中看不出一丝对生活的绝望,反而随着治疗进程,越发充满希望。
小男孩的笑容是整个骨科病区最灿烂的笑。后来随着社会上的爱心捐款和一些基金会的参与,小男孩的治疗效果一直不错。等到我实习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已经和奶奶开开心心地收拾行李准备返乡了。
临走前,我问他:“回家之后准备做什么啊?”小男孩看着我,眨巴着眼睛,眼神中充满了憧憬,用含糊的普通话却异常坚定地说:“我想回去继续上学,但是我这样子会不会吓到同学?”生活待他如此残忍,他心中却始怀着善意。
有些人,单单为了活下去都已经用尽全力,你还有什么借口放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本身是一种馈赠,有些人却将生命任性地当成表达自己人生态度的工具,随意弃置。
有人如戏评价自杀:“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仔细琢磨,竟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难道这是为轻视自己生命的态度打call吗?生活虽艰难若此,谁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还努力地活着。
希望你每次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想到的是转角处的柳暗花明。
既然做出了选择,便应有所背负
生活并不是单选题,你所面临的选项那么多,以至于你在选择的时候会纠结,选择之后会后悔。而人生也正是你无数次选择的集合。
人天生都是贪婪的,都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每每你羡慕别人的所有,殊不知别人也在羡慕你的所有。而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学会了取舍淡然,珍惜拥有,并奋斗不止。
我们毕业那年,上级给了我们一张列着待分配单位的表格,60个单位对应着60个人,按照综合排名,从第一名开始选,依次进行选择。我的成绩处于中游,不靠前,但也没有排在最后,所以供我选择的单位还不算少。
那时候,我们评价一个单位好坏的标准很简单——工资多少、离家远近和管理程度。选择单位的那段时间真的是我二十年人生经历中最为纠结的日子,要么工资高,但是离家比较远,要么离家近,但是管理却异常变态,要么管理没那么严格,工资却相比矮了半截。
我天真地以为经历过这些的学长会给我些许建议,我不断地向上届,甚至上上届的学长们征求建议,希望他们能够帮助自己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选择。但是,既然是选择,就必然会有所取舍,既然有舍,那又何来的十全十美?最终,学长们给的建议出奇地一致——“哪里的单位都一样”。
选择分配单位,是迄今为止我做出最为重要的决定。后来,事实证明确实“哪里的单位都一样”。除了最开始的半年时间,大家每天都在群里抱怨这埋怨那,但是最终都慢慢变得安静下来。
每每在工作中有了委屈或者不满,我都会回想起毕业前待分配的那段日子。并不是我会后悔当时做出的选择,相反,我会告诉自己,这是自己做的选择,对错与否,都是自己的选择,而自己选择的路,就算跪着走,也要走完。而在5年、10年甚至20年后,唯一会使人脱颖而出的并不是当年选择的单位有多么好,而是做出了选择之后,一直能够忠于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心无旁骛地努力奋斗。
希望你每做一个选择后,都能够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最爱你的人,永远在等你回家
近段时间,流行着一款叫“旅行青蛙”的游戏,这款佛性游戏能够火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想起了长期被我们忽略的父母,意识到了父母那种对远游孩子的复杂而深切感情——思念,希冀,期待,祈祷等等纠缠在一起。
从小到大,父母一直都陪伴在我们左右,我们的第一张笑脸,第一次行走,第一次奔跑,第一次上学……从咿呀学语开始,父母用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帮助我们成长,挡住一切阴暗,惟愿我们能够健健康康长大。
终于到了登上远行列车的那天,父母在站台上久久不愿离去,直至他们的目光再也追不上列车。电话成了唯一的联系方式。可是电话那头的父母听力却越来越差,有时可能需要我们喊出来才能听见。但他们不论我们说什么喊什么,只要是我们的声音就好。
对长期漂泊在外的孩子,其实父母唯一的期盼就是平平安安,早点回家。每当工作中遇到委屈,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父母永远都在家支撑着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家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最孤独的时候,家就是我们最温暖的陪伴。
可是,总是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生活逼得我们无路可走,以至于想要一劳永逸的解脱。可是,我们没有想过的是,我们所谓的“解脱”,对于父母是撕心裂肺的痛,是延续整个余生的伤。这种敢于“解脱”,不仅不是勇敢,相反,是懦弱,是自私,承受不住生命之轻,更担负不起“孝顺”二字。
生活就是这样艰难,有的人仅仅为了生存下去就已经拼尽全力,我们就算不是锦衣玉食,也至少是衣食无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放弃生活、终结生命,去寻求所谓的“解脱”?想想还在家里等待我们回家的父母,实在撑不下来,至少我们还有家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