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与知行读书会与小伙伴们十天共读《见识》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吴军老师几乎不了解,通过网上搜索,才认识到吴军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而且是一位极具有商业头脑的投资高手。腾讯原副总裁和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和众多项目投资人。最重要的是他又是一个非常有情趣、会生活的文艺爱好者。除了是“得到”APP《硅谷来信》这个订阅专栏的知名讲师,还写了《数学之美》、《浪潮之巅》等6本书。喜欢旅行、阅读、摄影、古典音乐、品红酒,还会做点木匠活和修葺花园。
因此,拜读这么一位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高学历高智商高财商高情商的成功人士的“见识”,一开始就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兴趣,到后来沉浸在他娓娓道来的职场经验和人生经历的真知灼见中。仿佛是一个认识了很久的值得信任的长者,用他的视角看到的世界,亲切友爱地在点拨你,启迪你,指引你。我很享受这种扑面而来的“见识”洗礼,就如海水一浪接一浪滚滚而来,不断地痛打我的“认知边界”。在一次次与他促膝长谈地自我审视中,让我了解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盲区,刷新了我的一些认知,领会了一些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论。
第一重“见识”洗礼:不选择的幸福。
通常我们都说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多选择代表人的自由度,不选择反而是一种消极行为。可吴军老师说:“人生需要做减法,因为不做选择才更专注做好事,才有更多幸福。”就如书中举例子分析说明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这种做法可能违背了“人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的天性。但正因为很多人做不到“逆人性做事”,这样也就给了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成功的道路上,其实一点也不拥挤,因为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太少啦。
电影《阿甘正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不选择就是不断剔除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选择少才能专注做好重要的事情。
不选择的幸福不仅仅是个人一种极简的生活选择,也是商业社会一种明智的经营选择。吴军老师指出:让客户满意的销售和服务恰恰是不给客户太多的选择。不仅在对外经营上不给顾客太多选择可以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在对内管理上,不给太多选择通常也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员工的幸福感。
人们的经济收入通常会在成功地选择职业或者更换工作单位后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的幸福感和成就的取得,却不是来回来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没有多少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不选择反而获得幸福”。
第二重“见识”洗礼:深度解读10000小时定义。
吴军老师对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在《异类》的10000小时练习的有关观点做了详尽阐述。有幸像我没读《异类》这本书的人,通过吴军老师书中主要观点的点拨,对此书也有了深刻认识。
文中指出关于10000小时的4个误区,即简单重复、习惯性失败、林黛玉式的困境和狗熊掰棒子。我是这样理解的:简单重复就是避免做伪工作者,强调产出结果。习惯性失败就是瞎折腾,常有挫败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林黛玉式的困境是活在自洽地封闭世界里,不懂与时俱进,适应外部环境。狗熊掰棒子就是没有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摘了芝麻丢了西瓜,无效努力,不懂积累效应。
看到这些误区深入浅出地指出来,就如一场及时春雨,润物细无声地呵护我这朵渴望更好成长的“小花”。给我敲响了自我精进道路上的警钟。在某个早晨读到这个章节如雷贯耳,茅塞顿开的感觉。
可以说每一个误区我都多少有点中招:之前我更享受的是过程,不太注重结果,瞎折腾的事情居多;生性有点孤傲固执,很多时候活在自洽的世界里,不喜欢与外界更多沟通;有时心中的欲望杂念又多,经常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焦虑无法自拔;况且经常死在最后未完成1%上,做事没有恒心,有点情绪化经常不了了之。所以我一直是个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读这本书,倒像照妖镜似的照出了自己一些丑态和存在的问题。
又仔细读了吴军老师“三板斧破困境”。读完后马上进入自我解救的模式,让自己的脑袋首先逃脱困境,免于斧头伺候。第一板斧:确定“愿景—目标—道路”好好理了理自己的具体成长方向路径。经过一年多的社群学习探索,我的愿景是:有生之年好好写作,成为一名作家。目标一:年底成为高效阅读践行者。目标二:半年内写出爆款文章。目标三:三年内出一本书。具体道路需要不断完善细分:大致是用余生不仅读万卷书,赏万部影视作品,还要走万里路。在大阅读中不断创造自己,享受好生活,并把生活中的愉悦和乐趣通过文字的分享出去影响更多的人。
第二板斧: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这不是在说我吗?不要想当然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固执已见就是固步自封!需要换位思考是否我错了,他对了;如果想了还是觉得自己对,对方错,要想第三遍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即使对方真的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高出很多,才不会陷入林黛玉式的困境。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目前我每看一本书习惯阅读完一章后做万维钢老师推荐的读书笔记格式。虽然有点费时,一般每章完成需要一二小时,但觉得通过记录又重新思考梳理了一遍书本内容。不仅有助于领悟书本精华内容,而且还帮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摘录书中亮点一般都是触动我心的句子或者增长我的见识,或者是一些有灵感的文字)。我也每天做早起小结,记录自己早起做的一些事情,完成情况和一些感悟分享。之前听过小伙伴在写成功日记,写“见感行思”及每日复盘记录。又觉得自己记录水平有待提高,需要边完善记录内容边检视自我思维方式。
吴军老师写的三板斧破困境,对症下药,掷地有声。就如罗振宇老师在“逻辑思维”视频第185期《即将到来的社会阶层》里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你花了10000小时可能也没用,因为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比下笨功夫要重要。10000小时练习需要建立在有了智力上的、时代大环境的以及家庭和周围小环境的便利因素上。想有所成就,就需要融会贯通,与时俱进,懂得借势借力及集中主要力量做重要事情。
第三重“见识”洗礼:智能时代更凸显人性的价值。
很多人问吴军老师,机器智能取代人之后,人怎么办?他说,人有两个上帝赋予的特殊天赋是机器所无法取代的:一个是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个是梦想和浪漫的情怀。如果你的生活和它们相关,你不用为自己担心,因为你总能想到机器想不到的事情。这段话表达了智能时代更凸显人性的价值—拥有机器人无法拥有的细腻情感和浪漫情怀。不禁让我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思考:1、未来哪些职业将被智能时代淘汰,哪些职业将引领趋势发展,成为时代宠儿呢?2、该如何培养教育好孩子?
首先依据吴军老师的指点,我来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试着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未来机械化程序化的职业将被智能化的机器人取代,比如驾驶员、翻译员、律师、会计、服务员等等。而未来用艺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现美的职业将会受青睐。比如在视觉上创造美的各类设计师、艺术家、鉴赏家等;在听觉上表达美的歌唱家、钢琴家、口技表演者、大自然录音师等;在味觉上体验美味的大厨、品酒师等;在情感上抚慰心灵的心理咨询师、情感咨询专家、小说家、作家等等。另外有梦想和浪漫情怀的人,注定是一类有创意创新思维的人,他们有能力有信心与机器人一比高下,总会想办法用人性光辉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所以这类人根本无需担心会被时代所淘汰。
第二个问题,该如何培养教育好孩子呢?吴军老师也说了,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是孩子缺乏见识、缺乏爱和缺乏规矩。我认为让孩子有见识、有爱和讲规矩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也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精英,自己要先成为精英的父母。同理,要想让孩子有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就要身体力行,自己先去成为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与孩子一起成长,多看些创意类的书籍,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影像,多陪伴孩子到大自然中提取创意灵感,最重要的是有意识地唤醒孩子的艺术天赋,从小刻意练习一项艺术技能,让艺术喂饱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吴军老师的《见识》里有许多让人大开眼界的见识,今天我只是总结一二来说说我的一些感悟。感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可以细细品读下,在高人的见识上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