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研究阅读方法的书籍和文章很多,但这些方法解决的都是“怎么读”的问题,至于“读什么”,是很少被提及的。但我认为,在“读什么”这件事情上存在重大的认知错误,恰恰是很多人不爱读书的关键原因。
作为一个完全离不开书的人,我经常被误解为一个天生就爱读书的人(大概这样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不爱读书也理解为“天生的”了),其实并没有。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我读的教科书以外的书籍非常少,少得可怜。变得爱读书是工作以后的事情。但这种转变,并不是由于那个老生常谈的原因——顿悟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啊,我自然也一直都知道。曾经我也很努力的想去多读书,读好书。问题是——臣妾真的读不进去啊!
从一个看到书就头疼的人,变成一个没有书就活不下去的人,这个距离到底有多远呢?其实只有六个字——书非爱不能读。一旦你像我一样,发现并接受了这个非常简单的基本事实,你想不爱上读书都难了。
注意,“书非爱不能读”。这不是一个“道理”,而是一个“事实”。最近李笑来老师发的一篇文章(文章标题是“你信不信?要是你能把买来的书真读完就TMD赚大发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笑来老师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上去找),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人买了书并不读,能真正把书读完的人非常少。让我们看看数据:斯蒂芬.霍金老师的《时间简史》平均来看仅被读到6.6%,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的完成率为6.8%,而托马斯.派克提的《21世纪资本论》完成率居然低至2.4%!甚至连《五十度灰》这样的书,完成率也只有25.9%。还有更让人震惊的——大约有60%的电子书在购买之后,从来没有在任何设备上被打开过!
这个现象看起来很奇怪,但仔细想想,一点都不值得惊讶。看看人们买书的理由就知道了:“读名著总没错”、“某某朋友/领导说好”、“达人推荐”、“一生必读书单推荐”,等等等等。然而,你我都有的切身体会是,这些完美的买书理由,根本抵挡不了翻开书页时那汹涌如潮的瞌睡。把一本自己根本不喜欢、没兴趣的书读完,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啊!
反过来,要把一本自己爱不释手的书放下,也是需要超强毅力的。相信很多人“不爱读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好不容易得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而且这本书很可能是父母、老师不鼓励甚至禁止你看的),哪怕半夜里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也是要“坚持”看完的呀!只看一遍?那显然是不够的呀!睡觉?那显然是不需要的呀!
看吧,我们不爱的不是“读书”本身;我们不爱的,只是“这一本”,而已。所以,不要再说自己天生不爱读书了,找到你爱的书,就开始读吧。爱读小说,就从小说开始;爱看鸡汤,就从鸡汤开始;读不了长篇,就从短篇开始;想读经典又读不进去,可以从简版、缩略本开始。总而言之,爱读什么就读什么,能读什么读什么,千万不要为难自己。让自己的阅读体验尽可能的愉悦而不是痛苦,是把阅读这件事情“坚持”下去的最好办法。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我爱读的书都不是“好书”,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1、你读不了那些“好书”,感受不到愉悦和爱,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阅读能力不够。很显然,我们无法爱上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对一本书能理解多少、吸收多少、运用多少,是跟人的阅读能力、个人经历等等息息相关的。要成为更高阶的阅读者,真的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接受了“自己的阅读水平暂时达不到期望值”这个基本事实,踏踏实实的拿起自己能理解、能运用、能践行的书,成为一个长期阅读者,才有进阶的希望。不要在乎这本书是不是“肤浅”,是不是“严肃”,是不是“经典”,只要你能从中获得成长和力量,这本书对你而言就是好书。
2、如果你一定要强迫自己去读现在还理解不了的书,读无法产生共鸣的书,读与当下的生活没有关联的书,就算你毅力惊人,真的读完了,也不代表这些书与你产生了真正的交集。你们仍然只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更糟糕的是,你的整个身心都会牢牢记住阅读带给你的痛苦体验,每次你试图去读书的时候,都有个小人跳出来提醒你:阅读好难好苦呀,你真的要读吗?靠毅力去对抗自己的心,一阵子也许可以,一辈子是绝对做不到的。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爱读书的人,一种是还没发现自己爱读书的人。读书不该是一件狭隘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政治正确”。不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去读自己爱读的书吧。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对阅读的爱,是从未想象过的宽广和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