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前同事,朋友圈好久没发动态了,昨晚看她发了一条,因为之前关系还不错,她离职后也时不时聊两句,就又趁机和她聊了起来。
从我们公司离职后,她换过两家公司,现在这是第三家,说起前面那几次离职原因、包括我们公司,她的理由都是同一个:去了以后做起来才发现不喜欢,然后越做越没激情,就走了。
不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平时生活里做什么事,我们好像本能地会用「喜不喜欢」当做评判一件事要不要做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
这份工作你才做了三个月,怎么就辞职了?
不喜欢,做起来没激情,真浪费时间。
你不是想减肥吗,怎么刚跑步没几天就又停下了?
不喜欢,太累了,这个减肥法不适合我。
你不是说自己喜欢画画吗,怎么没有继续学呢?
没意思,和我想的不一样,太难了!
......
就这样,一件事要不要去做,变得非常简单:
喜欢,继续做;
不喜欢,立刻叫停。
但是,这样想的人,实际上陷入了关于「喜欢」的两个误区:
1.因为不熟悉,所以觉得不会喜欢。
我朋友公司是做摄影的,去年的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店面需要招聘一个兼职看店的员工,后来经朋友介绍,他们找到了一个当时的应届毕业生。
短短一年时间,这个男生从一个兼职看店的,成长为朋友公司一个细分摄影领域的储备摄影师,而他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和摄影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个男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他初期到公司看店的那段时间,由于能经常接触到一些资深摄影师,常常在旁边偷听他们讲到些拍摄技巧,当然,能讲出来让他有机会偷听到的,一定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技巧。
重点来了:他觉得很好奇,想要试试那些技巧,但刚毕业,也没什么钱,于是自己偷偷买了个二手相机,开始鼓弄。
一开始用那些偷听来的技巧拍出来的照片,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但因为买了相机让他接触到摄影这件事,激起了他的兴趣。
后来自己上网找教程自学、刻意练习、还大着胆子把自己的作品拿给那些摄影师看,结果被其中一位看到了他在摄影方面的天赋,没事就免费指导他。
最后他爱上了摄影的同时,也从一个兼职看店的员工成长为一个储备摄影师。
讲这个的重点不是因为这是个励志故事,而是想说:有些事情,可能仅只是因为不熟悉,所以觉得自己不会喜欢它。
2.觉得喜欢,去做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不喜欢。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爱跑步,一跑五年,因为爱跑步,两年前,我开始尝试去健身房撸铁,原因很简单:我爱运动,而撸铁属于运动的一种。
去了一年,每周去两三次,健身卡用完后,就再也没踏进健身房半步,原因也很简单:虽然都是运动,但实际接触之后才发现,比起撸铁,我更喜欢跑步。
所以,你觉得你喜欢做某件事,在你没有真正开始去做之前,所谓的喜欢,只是错觉。
陷入这两种误区的根本原因是:熟悉度对个人喜好的影响。
心理学已经有相关研究证实:对一个事物越熟悉,人们越容易接受并喜欢它。我在此基础上运用逆向思维联想到:随着对一个事物的熟悉度日渐增加,原本以为的喜欢很可能是错觉。
那么,如何发掘自己真正喜欢的、避免在自己原本不喜欢的事物上面浪费时间和精力?这里分享一些亲测有效的方法:
一、去接触不感兴趣的事物
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例子,去朋友公司兼职看店的男生,因为好奇摄影师们说的技巧,自己买了相机,主动接触了摄影这件事,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做好这件事、进而越做越喜欢、最后爱上了摄影。
我们对任何事物,在没有真正接触它们前,就下判断说喜欢或不喜欢,就跟没做过就对事情评头论足一样,叫做:妄断。
那么要去接触,该怎么接触?可以试着从这两方面入手:
了解:接触事物相关的圈子
如果你要接触的对象的体系非常庞杂,一开始直接去接触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转换职业跑道,那么,先从了解它开始,具体的方法,就是小标题里说的:接触这个事物所在的圈子。
随着在平台上写文章越发深入,发现几乎每个平台上,都有这么一波人:他们在平台上做出了一些亮眼成绩,有了持续的收入,于是就想教别人怎么复制自己的经历、达成同样赚钱的目的。
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但这不是最主要的,连锁反应由此产生:这样的内容在平台上多了起来后,把很多人弄得心痒痒,也想跟着速成、速赚钱,这个没问题,逐利是人的本性。
但问题是:有人动起了辞掉现在的工作、全职做自媒体的念头。当然,不否认有人全职做自媒体做得非常好,但做好全职自媒体的因素非常多,绝不是你的内容够优质、你够会运营就可以的。
回到这一节的小标题,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如果你看别人做自媒体月入过万,想兼职做、甚至全职来做,先去了解、先去注册一个账号、看看平台的规则、大家都写了什么、做了什么、怎么运营的,
而不是之前无感甚至反感,只是因为看对方有了成绩和收入,就冒然行动。
体验:直接接触事物本身
这个方法针对那些小而美的事物,提升行动力特别有用,不管喜不喜欢、结果如何,先去做了再说。
即便去做了以后发现还是不喜欢、或者自己根本就找不到诀窍、不擅长,那因为多了解的一个东西也没什么损失,说不定将来在某个时候、某个场景还派上了用场。
二、用试错的心态面对感兴趣的事物
我在进健身房之前,完全不会想到我会不喜欢撸铁,因为我对跑步、瑜伽、HIIT等有氧、无氧运动都是非常喜欢的,心想都是运动,也一定会喜欢撸铁。
谁知才去了三个月,就有点想打退堂鼓了,要不是因为办了一年的健身卡,肯定在三个月的时候就退出了。
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但不要紧,这样的结果不见得的坏事,我们仍然可以利用这段经历,有所收获,比如思考下面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不喜欢?
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然后和为什么之前觉得自己会喜欢作比较,你会发现这中间的差距在哪里,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避免下次掉进同样的坑。
还是拿我运动的事来说,虽说跑步和撸铁都属于运动,但它们的形式、消耗方式、身体的反馈以及体验完全不同,不能把一个大范围里的细小分类混为一谈,是我从这次经历里得到的教训。
有什么收获?
即便试过之后发现不喜欢,这段经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我们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
总结这些收获,就是这段经历留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我因为撸铁,学会了做健身餐、知道每顿饭菜怎么搭配才不会缺少营养元素、更知道怎么分辨真假无糖食品,这些收获,比起不喜欢撸铁这件事,有价值百倍。
三、不自我设限: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任何一件事情,你下意识的反应都是这样吗:
我不行
不可能
没办法
......
一旦说出了这些,实际上就是给自己设定了限制,在一个安全的框框里:
因为我不行,所以没做到是可以被原谅的,我安全了;
因为不可能,所以没发生是可以理解的,我安全了;
因为没办法,所以没解决是有理由的,我安全了;
......
还是那句话:没去接触和做过之前,永远不知道喜不喜欢、行不行、有没有可能、能不能找到办法。
所以,不妨试着把上面那些词改成:
我可以
我试试看
给自己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最后,照例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用「喜不喜欢」当做评判一件事要不要做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容易陷入关于「喜欢」的两个误区:
1.因为不熟悉,所以觉得不会喜欢。
2.觉得喜欢,去做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根本不喜欢。
如何发掘自己真正喜欢的、避免在自己原本不喜欢的事物上面浪费时间和精力,我在今天的文章里分享了这些亲测有效的方法:
1.去接触不感兴趣的事物
2.用试错的心态面对感兴趣的事物
3.不自我设限:一切皆有可能。
抱着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人和事,你会发现:原本觉得不会喜欢的事,因为愿意去和它接触,越做越有兴趣;
而原本以为会喜欢的事,也是因为做过,才发现根本没有自己一开始想的那么喜欢。
喜欢和不喜欢都是一种自我设限,抛开对自己的条条框框,这个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