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读潇洒姐的《三观易碎》,感谢阅读写作群里的‘对酒当歌’的共享,终于在大洋彼岸的我可以读到潇洒姐的书啦!到今天晚上,大概整本书读了差不多五分之三吧,感触还是蛮多的,虽然有一些观点并不是完全认同,但是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却让我更多的审视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
书中都是在围绕着潇洒姐的对于自身三观的认识所展开,就像她自己说的这仅代表她个人的主观想法,并不代表权威。这让我开始努力回想,自己的三观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在怎样的境况下,而现在它们是否稳固存在,是否可以被轻易击碎呢?坦白说,我的大部分的思想来自于父母的传承,但这些思想的成形更多的来自于读书和写作的过程,从小学起养成的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让我至今受用无穷。大概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当小伙伴们都在打小霸王游戏机的时候(暴漏年龄了)我沉迷在金庸古龙的小说里无法自拔,那个时候太小不知道去图书馆借书,只知道学校门口有租书的小店,每本一天五毛钱,就这样我基本上一周两本的速度把我的零花钱基本上都花在这上面了,从书架的第一层一直到最高的大概五六层的位置,后来都是租书店的小哥帮我拿书,那个时候不到十岁的我陶醉在风雨的江湖中,醉生梦死。我把喜欢的人物描写,优美的诗词,以及各个人物关系全都记在了读书笔记本上,厚厚的好几本。后来上了初中,我迷上了青春校园小说,痞子蔡系列,我为歌狂系列,花季雨季系列,那些带着忧郁色彩湿哒哒的青葱岁月总是带着那么一点小忧伤。高中之后,我开始迷世界名著系列,巴黎圣母院,包法利夫人,傲慢与偏见,茶花女,乱世佳人……在一个一个的悲情故事里,我看不到自己的前方,迷茫又伤感的青春期,枯燥乏味做也做不完的 功课,只有让自己沉浸在这些离自己遥远的悲伤故事里,然后写一些像小四安妮宝贝那时期写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一类的感伤青春的叛逆散文,但怎样都很迷茫,对未来憧憬而惧怕。好在考上大学后,我终于有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可以看我喜欢的书了,我开始读席慕容,周国平,毕淑敏,钱钟书,杨绛,路遥,王小波……我认为在他们的书中我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观世界。
我想之前的那些懵懂岁月的阅读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们给了我基础,让我一直对阅读和写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让我喜欢看喜欢写,最后终于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在周国平的书里,我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哲学,什么是自己的哲学,什么是信仰,那些真正存于内心需要的坚守。今天看潇洒姐的书,不由自主又重新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过往,就像她说的那样“三观健全的人都具有的特点是:充分接受了一种世界运转的原理和逻辑关系。在此逻辑关系内,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眼下正在干吗;又基于对以上逐条的明确,在看待事物以及做出选择时,不盲从,不矛盾,不混沌,不自我颠覆;而且,真正完善的三观非常坚固,很难被撼动和打碎。……他人的三观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理解和相处的。”这是我要努力接近的方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身和生长环境,这些也影响和塑造着每一个人的面貌思想,而同样这些也是我们难以去选择的。所以正是背景的不同,也就会让他们的三观有所不同,可是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所有的人都变得和自己一样,而是我们尽可能的和他人相处愉快,所以做到理解对方的想法并包容它们与自己的不同,与之相处,才是努力的大方向,无论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工作伙伴,客户亦或是餐厅的服务生和飞机上的空姐,我想这也是读书的目的,就是更加宽容的对待他人和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