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以今昔昨
上学时,班级里总会有一个同学,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牺牲午休,舍弃玩耍,认真听课,仔细做笔记,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
其实我觉得如果真是倾尽全力还是学不好,那就应该转移注意力,多接触其他东西,没必要非要死盯着成绩,因为人生真的不只是比成绩。
中国式教育重视分数,但实际上到最后决定人生高度的不仅仅是成绩,或者说不全是成绩,上学确实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里的经历,不应该只会学习,还应该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学习与人相处,锻炼口舌等等。只是学生和家长未必能看得到,就是看得到,也未必做得到。当然在国情下,我们需要随大流,追求分数,但不能强求。
放远目光来看,社会上那些精英群体,一部分是曾经的学霸,另一部分是那些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兴趣爱好广泛的孩子,简单来说就是有点特长。比如:画画,唱歌,善于沟通,敢于发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等。唯独那些只会学习,却总也学不好的人多数会在社会最底层。
我高中时的同桌,学习成绩不好,但喜欢交朋友,家里有事情都是他找人摆平。当时我们都觉得他不务正业,可大学毕业后,他靠自己的人脉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交了一帮有“价值”的朋友。而那些所谓的听话的好孩子,还在按部就班地“走流程”。差距立刻显现出来。
另一个同学正是那种勤奋努力,成绩不理想的人,上学时,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与人沟通,不合群,没有兴趣爱好,到最后也没能考上好大学,毕业以后,没有特别突出的一技之长,到哪都是只过了试用期就没了下文。
那些学霸,最终成了社会精英。那些上课偷偷在教科书上画简易画的同学,最终成了各行各业的设计师。那些好交朋友的同学,最终成了人事公关。那些侃侃而谈的同学,成了公司领导……只有那些闷头学习,却学不好的同学,碌碌无为。
如果能早点意识到成绩不是全部,早一点调整自己,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发现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培养兴趣,在以后的工作中,至少会增添一点辅助价值。甚至会多一个选择。
再来看那些死读书的同学,他们的平庸是有迹可循的。尽全力还是学不好,说明他们不会举一反三。既然学不好,却还是坚持学,不去考虑别的选择,说明他们不会变通,认死理儿。所以即便是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仍然一条路走到黑,自然不会成为佼佼者。
面对中国的教育国情,我们无法逃出某种规则,只能迎合,但不要过于专一。现在很多家长逼着孩子去补习文化课,不给孩子私人时间,导致孩子生活单调,技能匮乏,如果学习好还不错,倘若学习不好,就是全盘皆输。
人生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剩余的三分之二是要使尽浑身解数去奋斗的,成绩固然是人生的一个基础,但这个基础不应该单一化,要多元化,才不至于后半生因成绩不好而土崩瓦解。把一生赌注在不擅长的学习上风险有点太大。
上学时候老师总是说,要不你就好好学习,要不你就玩出花来,当时总是感觉是对那些淘气学生的一种嘲讽,但现在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玩出花来也是一种本事,也可能成为吃饭的技能。总而言之,我们总得有一样做得好,要么学习好,要么有点别的爱好,万万不能把一切赌注押在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方向上。
要么做一个学霸,要么玩出花样,死读书毁一生啊。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