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ye小麦
半夜失眠就会想着做些安静的事——看文章,看别人分享的故事,感受不同的心情。文字也是个神奇的东西,组合成文章,别人写的也可以和自己有同样的心情。
刚刚看到一篇文章《“这为你好”是我听过最自私的话》,在作者的文章中我得知,他是名22岁的毕业生,刚失业,母亲想要靠关系让舅舅给他找工作。
很巧,我也22岁,我也刚毕业,不过我已经失业一个月了,更巧的是,上个周末妈妈也让舅舅帮我找工作,我也是拒绝了。
(一)嗯,我知道你是为我好
六月底我返校参加毕业典礼,机缘巧合之下,经过同学介绍,一份有关于教育的工作向我敞开大门,老板很欣赏我,邀请我加入她的积极心理学实践课堂的课程研发团队。我和老板可以说是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于是我答应留下了。
一个多月的工作确实让我感到充实,但是在工作中,我慢慢地发现自己的能力其实还不足以胜任老板给的职位,也发现了自己把最初的计划抛在了脑后。重新想起时,觉得公司的一些制度与我的计划无法磨合,加上公司上班总要熬夜,身体有点吃不消,于是我辞职了。
八月,辞职后,妈妈让我待在家考车牌,科二、科三和安全驾驶,像大通关一样,我一项一项完成了,八月底,我拿到了驾照。同时我也做着自己喜欢和计划中的事情,看书学习、学吉他、烘焙,约上三五好友到附近走走,或是游泳运动等等,也不算虚度光阴。
不用再早起练车的我刷着朋友圈,突然发现,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们都正在为工作努力奋斗着,我做的事情和大部分人不一样,无形的压力在我身上,告诉我“你该去找工作了”。
“女女,驾照拿到我就不把你绑在家了,去哪里工作你要自己计划了。”果不其然,妈妈商量着让我去工作了,
“可是我想先把教师资格证考了。”这是我辞职回来要完成的计划之一,
“那你不找工作吗?或者让舅舅帮你找,早点工作,早点有五险一金,我这是为你好。”
怎么又是“为你好”??
工作的时候,老板跟我说“这些工作你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提高你的工作能力,这是为你好”;
工作总是要熬夜,爸爸对我说“辞职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为你好”;
不想大夏天晒太阳的我,拒绝去练车,妈妈跟我说“赶紧拿到驾照,早考早轻松,这是为你好”;
…………
其实对于这些“这是为你好”我并不抗拒,于是,工作我接下了让我感到有点费力的任务;身体吃不消时我辞职了;回家后每天早起去练车。
所以,工作时我锻炼到了自己,让工作能力变得更强;我甘愿在家喝苦苦的中药调理,加上运动身体变得倍儿棒;我也认真练车考到了驾照,驾考制度十月也面临改革,规则更复杂更难考。这些都证明了以上对我说的“这为你好”的话都是真的。
有的时候真的不必这么抗拒“为你好”,因为其实我们心里能区分说出“这是为你好”的人,是不是真正为自己好的人,清楚这是不是出于关心,因为关心自己的人不想我们走弯路,不想我们像他们一样辛苦。
(二)我知道是为我好,可有的路我想自己走走看
我们不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也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更不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而是有的事情,体验过,我才会有感受,我以后才有资格跟我在乎的人说“我是为你好”。
没有哪两条路是一模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条路,可能昨天还是泥地,今天就变水泥地了,所以为我好的人走过的路,可能在我走的时候,就变得不一样了。这是客观因素。
没有哪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即使我们走了同一条路,遇到挫折时的处理方式不同,结果也会不一样,“为我好”的路结果也未必是好的。这是主观因素。
更多的时候,我们不是缺了指路的人,而是少了同行的人,未必身体同行,其实我更希望得到的是精神的同行,即使一路荆棘,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更能陪伴我走完全程。
(三)我猜想也许换种方式会更好
我理解说出“这是为你好”的人,因为我也说过这句话,通常能让自己说出这句话的对象,都是自己在意的人。
“这是为你好”这句话很奇妙,有时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是为你好,你不听,你会后悔的”;
有时又显得特别苦口婆心,“这是为你好,以后你就知道我的用心良苦了”;
有时又显得特别气急败坏,“你怎么听不进去呢,这是为你好啊”。
…………
文字真的是很奇妙的东西,写成文章可以表达情感,同样的句子,不同的方式说出来,表达的情绪又不同。
“这是为你好”无非是有经历过的人想传授一些经验给没经历过的人的措辞,把“这是为你好”换成商量、分享经验的语气,我猜效果会更好。
“我尝试过这种方法,并且成功了,也许这样的方法对你更有帮助……”
“我走过这条路,虽然没有成功,也许我失败的经历可以给你点启发……”
不到没有办法、气急败坏时,都尽量不说“这是为你好”,我猜想这样会更好,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