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的结论:你的最高选择从体验而来。
什么是最高选择:就是你最想做的事情。是每天每刻的判断,选择下一秒做什么,累积成为经年累月你走过的轨迹。如果排除客观原因,如果内心热爱,那应该就是你的最高选择。别被“最高”两个字迷惑,今天早餐吃什么,今天穿哪件衣服,选择看哪本书,看多久,有个想法是先躺着想想还是马上去做,凡是被选择的都是你的“最高”。
发现我总绕不开这类话题,时间的、价值观的,可能这也是目前我心底最大的问题。最高选择,换个意思,还是在说价值观,及对价值观的排序。这是人们此生最容易,又最难理清楚的一种东西,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疑问,分分钟都在回答。
根本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选择了对我们最好的东西,而在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能在价值观上做主,这难道不是人的最大自由么。然而我们不知道来这个世界的真实身份,这个就是生而为人的最大秘密和游戏,我们不清楚我们想要获得什么样的身份。一直在摸索,一直成长。
唯有不断体验。
体验过程中一定是时而清醒时而迷惑,而且要有能力识别和筛选。提供两个从别人那学来的基本原则,归纳为我的解释版本:
1、“迷则择醒事,明则择事而行”。迷茫的时候就去做那些看起来明显就是对的事情,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要从对的事情中选择对自己更有益的事情来做。
2、不在难易之间选择,只在错对之间选择。难易对有的人来说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选择或者判断不出来对错。比如,费时费力陪伴长辈,这个是没选择,费时费力做公益,这个是判断不出来对错。
最近在看这本《与神为友》,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你和万物是合一的,你和我是一体的。
的确,这个世界越来越明显的在说明“我们是一体的”这句话。那天看到类似这样一个描述,现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已经就快要被消除,时间不对称的状况日渐凸显。
我可以和你共享几乎所有信息,但我无法和你共享时间,人们对时间的把握力有很大不同,选择将时间用在何处,怎么用,用多久,都是因,那个瞬间被人看到的才是果,况且每个人要的果也不同。
举起来两个例子,拿“怎么筛选信息”和“什么是经典”为例,这俩都能直接体现最高选择从体验而来。
一、“怎么筛选信息”
因为时间太少,如果你想尽量选择有意义的信息输入自己,筛选主要看三方面:
1、短期:突发事件、娱乐新闻,转瞬即逝不能构成历史事件
2、中期:对社会和文化有影响
3、长期:对大背景如地理、气候、环境有影响
从即时兴奋到长久受益,从追逐随机热点到长期价值,对信息的取舍能力,就是决定你内心有多少安宁的能力。
这种能力太重要了,怎么才能有呢?的确有人有。有的人对阅读的取舍能力驾驭的非常好,日本作家本田直之的作品《高效阅读法》中举过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总是让我不经意间想起。先生不喜欢读书,太太擅长读书,将她读过的商业书籍做了重点归纳,做成“终极本”给先生,结果先生在商业上大展宏图,两人成为终极伴侣。
罗胖就在做重点归纳这件事,只不过目前不是按照体系来做。按雾满拦江的说法,他自有一套有顺序的知识体系:先哲学,再历史,然后统计学,自成一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呢。
二、“什么是经典”
这个题目太大,还是举例子吧。1972年上映的经典电影《教父》,据说差不多每个美国男人都看过《教父》,每个美国男人都会引用《教父》中的台词,只因每个人物都经典,句句台词都经典。
《疯狂动物城》中那个小小的像老鼠一样的小动物,饰演黑帮老大,模仿的就是电影《教父》中白兰度的声音和神态。另外一部经典名片《电子情书》中,梅格瑞恩与汤姆汉克斯有一句台词对白,她问他,为什么男人都迷恋《教父》?他答,那是男人的圣经,那里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无处不在,总被人信手拈来。
西游记红楼梦是经典中的经典,每年都有各种艺术形式、体裁演绎的衍生作品,有的甚至只是演绎原著中的一个旁枝末节,就可以给当下时代带来很大的影响,《悟空传》《大话西游》《三打白骨精》。
经典就是一提起都烦,却还是被人百用不厌。经典在哪里,找呗,从磕磕碰碰中不断寻觅你的经典。经典太多,一辈子不停看也看不完,怎么办? 写到这里突然有些明白《与神为友》中那句“活着的目标:宣称和公布,成为和表达,经验和实现你的真实身份”,每一个经典被创造出来,都是作者经验和实现了一次他的真实身份。我们都是一体的,无论读经典的人还是创造经典的人。经验着一切美。
体验就是无论感受到什么,没有分别心的去经验和实现。想像这个画面:你衣不遮体的躺在一面山坡晒太阳,湛蓝滴水的天上滚动着团团白云,一朵雷雨云飘到你上空,大颗雨落,你起身迎接他们,欢送他们,如同迎接和欢送每一缕晨曦、朝霞、清风和日暮。
哦,duang驾你头上一轮彩虹,也别太高兴,那是拿大雨点砸完你后天空才会画的画啊。
今天就是想将我睡梦中得出的“最高选择从体验而来”,这句模糊的话,说清楚哪怕一点点。
然而,怎么才能清楚简单的表达呢?
人生是一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