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人类机体神经系统的中枢,以反射弧的形式控制全身的活动。大脑的核心部分称作端脑,端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端脑的表层称作脑皮层,拥有140亿个神经元,控制着人类的认知和情绪功能。大脑被封闭在颅骨内,颅骨构成了大脑的边界。
大脑不仅有物理边界,其控制的思维同样也有边界,思维的边界即是我们的情绪、习惯与认知的终点。包含情绪和习惯是因为思维是受情绪和习惯影响的,虽然情绪和习惯不是思维。情绪、习惯与认知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了我们的思维的边界。情绪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自然情感反应,习惯是一种内化的认知,认知则可以分解为知识、经验和反思。情绪、习惯和认知从概念上理解都是中性的,只有具体到每个个体每个判断上才有了价值属性。
人类无论如何发展和演进,永远摆脱不了生物属性,本质上就是趋利避害。所以人类通过演化出思维来适者生存,思维也使人类站到了生物链的最高端。
人类在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的引领下进行演化,这是人类物种的发展趋势。然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却往往受到思维边界的桎梏。
首先是情绪。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人,思维或者理性往往就被冲淡了。判断和行动也往往是跟着情绪进行的。积极的情绪对生活能够产生好的帮助作用,反之,消极情绪产生抑制作用。
其次是习惯。我们思考或者做事,习惯往往支配你进行判断,习惯分也分为有利和不利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教育我们的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成人来说,可以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修正习惯——反思,反思习惯的形成、构成和价值属性。
再次是认知。我将认知分为知识、经验和反思。知识比较容易理解,我们通过学习习得。经验则是通过生活的经历得来的认知总结,经验往往也在我们的判断中起着干扰的作用。反思可以看作一种思维活动或者认知手段,也可以看作一种思维结果。相对于知识和经验,反思是一种动态的思维,而知识和经验则可以看作静态的思维。
在趋利避害的生物属性指引下,人是向有利的方向行动的,抑制消极的情绪,改变不良的习惯,增进有益的知识,避免不适的经验,时常进行反思,对个体来说或许是突破思维边界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