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机无意间看到一个《百鸟朝凤》电影的片段,被电影朴实的画面吸引,就特地搜了一下这个电影看。看完电影,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拍这样的电影的,已经寥寥无几了。写实,无奈,时过境迁……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深入人心,又那么感同身受。
其实,小时候,我们村也有一个乐队,爷爷便是乐队的一员。至今,家里还有爷爷当时的鼓,唢呐,镲,锣,却是不知道放在了哪里,估计已经积了很多灰尘。那时候,爷爷的乐队可是很有面的,经常被邀请去红白事的场合演奏。十里八乡,只要有事,都会找爷爷他们去,婚嫁丧娶,吹拉弹唱,有了乐队,就显得格外热闹。哥哥小时候有幸跟着爷爷的乐队出过几次活,哥哥替爷爷背着那架鼓,那个鼓不是很大,还挺小巧的,哥哥也就十来岁的样子,跟着爷爷去可以吃很多好吃的。只有在酒席上,才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菜。而这个,便是小时候吃酒席的唯一盼头。
记得我还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周围不知道哪个村,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了,他出殡那天正好赶上是周六,我便跟着爷爷的乐队屁股后面,一是好玩,二是可以去蹭一顿好吃的。等到将老人的遗体送上山之后,所有人都回到主人家吃饭,爷爷的乐队单独坐一桌,并且主人家好茶好烟伺候着。我那时候小,除了我们村的几位爷爷,其他人都不认识,便跟着爷爷坐一桌。感觉爷爷们威风极了,吹奏的音乐,声音传的好远呢。
印象中,我只有这唯一的一次,亲眼见到爷爷的乐队的演奏。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的西洋乐器渐渐传入了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家里有红白喜事更倾向于请西洋乐队了。爷爷的邀请越来越少了,而年老的一辈身体也不如从前了。
大概是我读六年级的时候吧,有一位从大山里来的大伯,想请爷爷的乐队过去演奏,说是他的父亲过世了,老人家生前嘱咐,要在自己的丧礼上请传统的鼓乐队。爷爷那个时候已经快80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而且,中间已经有好几年没演奏了。村里其他的队员也都老了,走不动了,何况那位大伯的家,离着我们村还有点远。爷爷当场就无奈地拒绝了他,现在一般都请西洋的鼓乐队,我们这个小乐队很多年没吹了,要不你去请个鼓乐队吧。但是那位大伯苦苦哀求,没办法呀,老人家就是喜欢这个,生前特地嘱咐,一定要请传统的乐队啊。毕竟是他老父亲生前最后的愿望!爷爷看着那位大伯,思考了一下,说,行吧,我去。我先问问其他人,人够的话,我们就过去一趟。爷爷进村子里面一家家问,倒是有两个还是可以去,但其他人实在不能去了。都老了,也没有年轻人能够并且愿意接手这个活,没人去了。
我能从爷爷的眼中看出,他其实还是很想去的,大伯一说明来意的时候,爷爷其实就有了一丝笑容。终究还是很遗憾,没能去成。那天晚上,我看到爷爷把他几只锁啦拿出来,用毛巾擦,不知道从哪里剪的小麦管——那是唢呐的嘴芯,爷爷轻轻地试吹着唢呐,每一只都能响,声音还是那个声音,高亢但不刺耳。后来偶尔也看见爷爷擦拭,摆弄他的唢呐,鼓,镲,但是再也没有当众演奏的机会了。
不知道这些民乐在中国的发展怎样,但是确实,知道的人越来越少了,愿意去学习的人,更少了。
前两天回家,我问爸爸,爷爷的唢呐还在不在,爸爸说,还在。
����¨P?�u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