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第二十一天
读《苏轼词传》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起于清平之末,游于四野八荒。在春夏秋冬,风各有其态,或柔顺如水,或力拔山兮,或如泣如诉,或奔腾怒吼,或萧瑟凄凉,或缠绵流畅,他可以极细微,也可以极恢宏,就像一个变化万千的精灵,常人总是难以琢磨。
雨,在诗人的笔下,是变化万千的仙子,浓妆淡抹总相依,许浑“山雨欲来风满楼”说的是紧张,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写的是清新。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记得是相思,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诉的是凄婉。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发的是怀古幽情。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记得是梦里江山。
但是如果风雨合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不是那么美好了,但是苏轼在面对风雨的洗礼时,总能给人一些坦然。
定风波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太多的古代诗人,或吟风,或吟雨或吟风雨。都流露出自己当时的心境和态度。但是苏轼这首词里面给我们描绘的不是“有”而是“无”。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中不听雨,那要听什么?苏轼不说。何妨吟啸且徐行,前方的道路通向哪里,苏轼不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平生是要悲要喜,要聚要散?苏轼不说,只是“任”之。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微冷是晴朗多一点,还是寒冷多一点,苏轼不说。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更强调无限好,还是更强调近黄昏苏轼不说。归去,归去田园,还是归去朝堂?苏轼不说。其实苏轼什么都说了,但什么都不说透。何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读出的更是苏轼在道中遇雨之后的从容淡定、坦然自适。但这之后却没有了,就像文章戛然而止一样,他的坦然留给了后人去猜想,去补充,这就是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