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17 14:18]
一定要重视利率水平对各个投资品种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资金是聪明的,一定会从低收益率流向高收益率。
当然,这也是个累积的过程。不能说一两次实质性加息就会马上影响什么。但这就像吃包子,前六个吃完没感觉,第七个吃完撑了。你不能说前六个没用。
量变到质变。
利率是影响资产价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017-4-20 10:33
我建议朋友们有空的时候可以去看看A股的历史。不用太久,就从2000年开始看。
尤其是2002以后,A股是如何走的,每个阶段都发生了什么。
看到2003-2004,你会发现跟现在蜜汁相似,非常眼熟。“五朵金花”。
再往后看,看到2005。这里就是最关键了。看看2005之后,什么板块,什么股票在那样的史无前例大牛市中涨得最多。两年的上涨中,板块是如何轮动的。在牛市开始、中间、结束的各个阶段,都是什么股票在轮流飙涨。以及在牛市中,是什么股票根本就不涨。
历史不会每次都相同,但有些规律不会变。比如周期股票、消费医药、金融、科技、大小盘……在各个阶段的表现。
再有时间,可以看看美股的历史。
早点做些准备,相信几年后你会受益匪浅。
2017-4-20 13:52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最近话比较多,因为有些事只有在这时候说才有用,有些朋友才能听懂。比如下面这句:
买的稍微高点,你还有钱,想多买,摊低成本,没错。这也是我们计划的精髓之一。
但你要注意,不要0.62买的,0.6就要补仓摊低。你这样买,扛不过熊市。因为你爸爸不是李嘉诚,你也不是央行印钞机。你没那么多钱补。
真正的熊市有多冷,很多朋友根本不知道。所以我的意思是,买高一点,无所谓。你的一份才0.6%仓位。有补的时候,但不是跌2%就补。
有朋友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调整仓位要定时。这是因为跌一点就补,没那么多钱扛过熊市,很可能熊市初期钱就补没了。你想想之前自己炒股套死的是不是都这种情况。同样,涨的时候我们也定时卖。为什么,因为牛市涨一点就卖,你的股票也扛不过牛市,随便就卖光了。
一句话,补仓没问题,别在意那1、2个点的下跌。我透露一下,我自己门票股的补仓价位是下跌30%、60%、90%的时候。指数基金则根据模型进行补仓。仅做参考。
2017-4-21 15:16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建行纸黄金纸白银可以挂单30天,而且现在貌似点差有优惠。做贵金属的可以考虑。
白银不要玩场内的161226,损耗太高。 黄金用518880倒是可以。
2017-6-6 10:14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所以整个投资系统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了。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
首先是判断。根据各种数据各种信息用理性、经验、模型判断现在的世界是什么状态。
然后是交易体系。将判断的结果代入交易体系。包括各种交易策略、心理建设等等。
然后是实施。包括产品选择,包括资产配置模型的应用。
整个体系是不停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永远在新的事实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填补漏洞,提升系统可靠性。
点击买入卖出其实只是一系列流程的结果,每个月看到的计划也是。通常看起来越简洁的东西,背后可能有越复杂的东西在支撑。
2017-6-9 10:07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有一个也是比较大概率的经验,随便说说。
那就是如果某个品种创了52周新高,不要着急卖。大概率后面会发生让你很惊喜的事情。
当然了,大概率不代表必然发生。只是概率大一点而已。
2017-6-14 10:44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在证券市场投资,我个人认为,要有个经常性的逆向反思。这是我自己提出的一个概念,名字也没想好,就先这么叫。
也就是说,你观察历史就知道,没人能够长期的辉煌,在资本市场。比如说在牛市NB的,熊市中就会特别惨。熊市中特别稳的,牛市中很难赚很多。
这就是所谓的盈亏同源。
因为成功会带来惯性思维,认为自己的方式特别好,继续下去还能继续赚大钱。但实际上,总是你特别NB那不科学。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如果某个阶段你做的特别好,比别人都好很多,那么就应该适时的转变一下风格。一方面是能量守恒,不要所有的好都让你一个人占了。另一方面是锄强扶弱,多空双方哪边太弱了你就去帮帮它,长期看总有好处。
再进一步,我个人认为,投资成绩在每个阶段都保持在前80%-90%的地方就是最好的。不要做最牛的,也不要做差的。始终保持在前20%或者25%甚至30%。这样就很棒。关键是长期保持下去,不要大起大落。
最后的大赢家很可能就是你。优秀,但不足以锋芒毕露。长者教育我们说:闷声发大财。也许就是这意思了
2017-6-15 11:23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其实行业值得关注的就那么几大类:
消费(必要、可选)、医药、能源、信息、金融。
面对不同的经济周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上进行重点切换。
包括大盘股、小盘股,在不同周期也有不同的表现。
不要在品种上涨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要在什么品种跌的很多的时候再踩上几脚。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你如果能做到雪中送炭,某天那个品种发达了,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2017-6-20 09:54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关于杠杆,我提个思路。随着价格的下跌,估值的下降,指数基金仓位应该越来越高。继续下降,则可以加杠杆。比如H ETF换成HB,比如融资买入。指数反弹后,估值上升,则将杠杆卸掉。比如HB换HETF,比如卖掉融资品种。当然,具体操作起来是高难度动作,一两句说不清。
2017-6-22 10:46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说起恒生的这个收益率,不是为了别的,主要是需要回头反思。无论一项投资成与败,都需要回头反思,这一步非常重要。
反思的第一点就是,分批投入的时候,第一笔买入价格并非特别严格一定要严重低估。我们的恒生第一笔事后看并不特别便宜,股灾3.0的时候第一笔买入浮亏可能超过10%。但这个你回头看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
第二点是,低估甚至严重低估的时候要心如止水的按照计划买入,加码买入。虽然你买的已经亏了,但要更大力的买入。怕什么?不要怕。你买的是指数,指数不会死。记住这一点。
第三点:越是别人唱空的东西,机会可能越大。港股边缘化的声音犹在耳边,我们已经赚了40%。投资这东西不是少数服从多数,事实是大多数人到了金融市场智商就趋近于0或者负数。别人说什么不重要,坚持正确的原则。
第四点:持有。坚定持有。低估就买,然后就持有。任何大的利润都是要持有。今天买明天涨50%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小于1%。只有持有才有大利润。很多朋友亏损的时候可以持有20年,赚钱了就1天都拿不住。这样可以说与赚大钱基本上绝缘了。
反人性。真要总结,就这三个字。思维模式与大众一样,就注定会跟大众一样来市场上做散财童子。
2017-6-23 10:18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关于补仓,再说两条应该对很多朋友有用的吧。
第一个是买入品种浮亏,补仓区间不要太小。尤其是重仓补,不要跌个百分之几就补,最后会很麻烦。你不差那几个点的成本,如果真能涨起来,少赚不了多少。要补就把区间拉大,能真的有效降低成本,还安全。
对于一些不能确定估值的,或者个股,我自己的补仓区间是30%、60%、90%。也就是跌到原价70%、40%、10%的时候才会补。
第二个,根据资产配置的原则,我自己在单个品种上的仓位不会超过30%。一个经验。
无论是公募也好,私募也好。每次都是上一个阶段表现最好的有大量资金去申购。
这些资金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不是觉得会一直好下去?
买主动基金我给个建议:
观察3-5年,无论牛熊,每个阶段都在前1/4的,多买几个。
我也有投资股票,但从不会在雪球谈论。做为一家公司,随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黑天鹅,我希望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但我很愿意谈谈我的六位指数知己。
我的三位红颜知己
医药指数:秀外慧中,大家闺秀,心地善良,救死扶伤。这是我最爱的一位姑娘,如果不是今年6月它被土豪拉到了90倍的PE,我实在不想让她走。某一天,我会把最多的资产留给她。
消费指数:小家碧玉。大家生活每天都离不开她。喜欢。
信息指数:年方二八,朝气蓬勃,聪明伶俐。她的能力是所有行业中最有机会进入世界一流的。他日不再如此高估,必收。
三位知己,能共度一生。
我的三位好友
上证50:大哥、霸气、有钱有势、价格平易敬人。但由于近些年大哥大部分资产进了金融这样的高杠杆行业,不免让人替他捏一把汗。
中证500:年富力强,中流砥柱!私交最好的一位知己,可以共患难,同荣华。除了医药妹子,最多的资产会给他。
创业板:聪明的小朋友,非常有前途。可惜,太年轻,经常头脑发热,不够冷静。但是年轻人,可以理解。等他冷静下来,也会给他点天使投资让他海阔天空,鹰击长空。
虽是知己,但我深知,他们富贵之时,我愿静静离开,在远处深深为他们祝福。有朝一日他们落魄街头,我愿分陋室一间、米粥一碗,助他们度过黑暗,共赴下一次辉煌。
2017-7-6 10:23 来自 微博 weibo.com
和 涨幅差一半了。这很有可能是未来牛市中它们最终的涨幅差距。
指数的编制规则太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比较喜欢养老产业这样等权的指数。当然,等权指数也有问题。但不至于太差。
2017-8-2 14:11 来自 微博 weibo.com
投资这件事吧,谁也不可能永远做的特别好。区别是有些人对的次数多一点,有些人少一点,有些人没对过。
关键一点,在于你对目前的状况有个清晰的认识,对未来的发展有个模糊的判断。认识和判断大体上不错,那长期看就不会错。
比如有些东西目前涨的凶,有些跌的猛。你就得知道大致上是否合理。涨跌的合理区间是大致什么范围。有个合理区间,也要知道有机会超过合理区间到不合理区间。到了不合理区间最终的结果又会是什么。
话说的比较乱,可能要好好思考一下。
举例来说吧,之前我说恒生指数在我的认知区间,29500-30000点就是认知极限了。超过这个极限就属于我不太懂的范围。那么超过了呢?我会非常平静啊。因为小概率也是概率,不会惊慌失措问自己是不是错了。而且我知道,过了自己的认知极限,越高恐怕越危险。跳的越高,摔得越狠。有多狠我并不知道,那属于精确未来的认知了。我只能模糊未知,会比较惨。
这是思维的角度认清现在和未来。然而怎么指导操作,就又是另一回事。一口气说不完了。
但有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不可能永远对,所以需要一些原则、系统、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投资。不能太主观。这其实是认知和操作的主要关键点。
2017-8-8 10:55 来自 微博 weibo.com
重申一下关于未来的几个小观点:
第一,对于大多数股票来说,下跌只是走了一半而已。也可能是60%。总之还有至少一小半没跌完,要继续跌。
第二,债券会先于股票见底。目测债券也还有一定的跌幅。如果十年国债能到4,会大量买入。几个月后会换入股票。
未来会有人特别痛苦,套的痛不欲生。更远的未来,会有人欣喜若狂。那是个超级大牛市。不过与以前不同的是,很多股票根本就不会涨。或者,只涨一点,完全跟不上指数。
同一类别的小类资产总量绝不超过20%。比如50和300是一个小类,医药和养老算一个小类,石油基金和华宝油气算一
油气一路跌下来,总是有人不停的催加仓。催什么呢。你知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一个品种上赔很多?因为跌一点就加,跌一点就加。本来就买了一点,跌10%就已经加到70%仓位了。结果呢?duang,又跌了70%。翻不了身了。下跌加仓是有节奏的,不要催,该加自然会加。
还是那个观点,恒生29500以上会继续减
说正经的吧。以目前的情况,医药满仓点位是7000,减仓区域是12000-13000。这几个数字每年增加500-1000点。
创业板的顶配15%
很多投资者看不上趋势分析。其实无数次量化分析表明,动量因子是最有效的因子之一。当然,能不能用好动量就看每个人的修为了。
自信、模糊规避、心理账户、认知误差、记忆误差、锚定、羊群旅鼠。
认识行为金融,规避错误,利用错误。
点击“买入”按钮前,需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买这个品种,用什么策略交易,最差会怎样,最好会怎样。跌了怎么做,跌多少做什么。涨了怎么做,涨多少做什么。现在买入,涨的概率大还是跌的概率大。
所有的一切都是买入之前就已经计划好的,而不是买入之后发生了再去考虑。
至于仓位,最重要的是不要“预测”市场。预测未来的走势,恐怕总是会不准。我建议是用概率来考虑。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未来上涨的概率大还是下跌的概率大。然后根据概率分配自己的仓位。这是科学的角度。从心理的角度,你就要问问自己,如果涨50%我目前的仓位是否舒服。如果跌30%是否舒服。
最佳心理状态是,不期盼涨也不期盼跌。因为跌了有子弹继续买便宜货,涨了手里有筹码开开心心赚钱。一味盼着涨或者跌,很容易心态变差。心态差了就会导致动作变形,最终犯更大的错误。
2017-10-30 12:41 来自 微博 weibo.com
这几天,有几个方面的信息,要综合分析。
第一个是走势。券商近期走得非常渣。要知道券商一向是市场温度计。说明有些smart money在做事。
第二个是季报。有媒体也已经统计了,GJD减持不少。包括委托给基金公司的几个ww定向基金。个中缘由值得玩味。
第三个是品种。最近非常明显的有些大股票,主要是50/300的权重股疯了一样拉。然而大多数中小股票并没有那么亮眼。500/1000为代表。甚至没有突破前期高点。
第四个是资金。中债指数其实还可以,国债已经雪崩一样跌。资金问题值得留意。两融方面,维持近万亿规模,赌徒不走。
好消息是,三季报披露后,全市场估值又降了。短期/中期/远期的视角,结果会不同。
为什么要定时交易。
我告诉你真正的原因。
那就是资本市场的中短期不可预测性。
我们的任务,是把手中有限的资源,最合理优化的分配到“低估”品种上。如果“觉得”,又或者是根据“数据”,只要便宜就买,贵了就卖,很可能买卖都在半山腰。
金融交易不是数学题。便宜了就不会跌,贵了就不会涨?不存在的。便宜可能会更便宜,贵了可能会更贵。
所以我们要容错。给它时间。时间是容错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武器。
不预测涨跌,只根据概率配置资源
刷球球,除了学习投资知识,怎么观察群众情绪?我一般观察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大盘、个股,群众是如何一致性的看多看好,对于不同声音一致性的打压,尤其是短期涨幅巨大的情况下。一般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小心。反之亦然。
第二,对于大V的受欢迎程度。如果某大v在某段时间内突然爆红,极受欢迎,则要关注该大V代表的投资方式、投资品种是否出现过热情况。如果投资的品种短期涨幅过大,要小心。
第三,业绩。包括基金经理及大v,如果某段时间内业绩特别特别好,则要留意他投资的品种以及投资方式。有不小的概率会均值回归。如果代表某种投资方式的人短期内全部获得了超高收益,尤其要注意。代表性事件是年初投资蓝筹股的人集体性取得高收益。
当然,观察情绪不是100%管用。但这是一个参考。结合其他方面互相印证,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观察群众情绪,一方面是体验市场温度。一方面是给我们自己做出警示。
具体说,
如果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自己表现的太好,则一定要更加严格谨慎的对待接下来的考验。反复确认之前成功的策略以及品种是否有可能均值回归。
尽量将自己的成绩持久性的保持在前20%-30%。不要做最好。如果做到了最好,就想办法往后退一步。主动寻求成绩落后一些,不要做最好。
吃饭,7成饱最舒服。如果你吃十成饱甚至12成饱,难免会吃饱了撑到。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
我只关注超级大机构的动向。比如险资
做投资,少看那些喜欢讲宏观的人写的东西。
如果文章里面有逻辑,有数据,可以看过程,少看结论。如果逻辑数据都没有就不用看了
文章写得漂亮,大趋势,大转折。未来三五七年宏观经济走势门儿清,前后五百年大势运筹帷幄。
说真的,对你的投资没有任何卵用。甚至副作用极大。
金融投资,就回到金融投资的本质。公司、行业、资金、情绪、政策、策略、体系。有的没的看那么多你挣不到钱。
[2018-9-6 10:59]
我只看融资余额/自由流通总市值(不是流通市值)。我这里有过去7年所有的比例数据。至于m2,房价,股市总市值,参考意义不大。//[@老顾例外]:两融是个绝对量, 要结合M2,房价总市值, 和股市总市值来看。 百分比更有意义
1月,两融余额在11000亿,目前8500亿。仅此一项,趋势扭转后就能带来1500-2000亿资金。
私募仓位30%,涨起来后又有几千亿资金。公募机构以及你的亲戚朋友都是低仓位,或者已经离开股市。
市场缺的并不是资金。
融资余额/自由流通总市值这个值,代表的是,入场意愿开启之后的拉升能力?
代表自由流通的市值里,有多少市值是被杠杆资金操控。杠杆资金比例越大,闪崩的风险越大。2015年5,A股杠杆资金比例全世界股市最高。比第二名高很多很多
自由流通和流通不一样吗
不一样。举例,中石油集团持有的中石油股票是可流通的流通市值。但实际上它不会卖,所以不是自由流通市值
[cp]关于市场本身的钱/股比例数据需要关注两个。
一个是两融余额,一个是大股东减持数量。 [/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