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少,读诗写诗多年,可以说是伴随古今中外美丽诗篇一同成长的。彼时,闺蜜赠送礼物,或者追求的男生,若拎上一本诗集来送我,必是懂我的人,那感情必定会加分。
此后经年,诗歌渐行渐远,不再读诗,更不再写诗。
我看世界,熙来攘往,或困于生计,或逐于名利,能静下来读书的人不算多,读诗的人更为小众,就以为诗人大抵消失殆尽。或者诗人不再写诗,或者诗人已自绝人世,如顾城、海子。
诗就变成远方,只是人们想象的一种美好,值得期许,怕永生都难以抵达。
去年加入一个写作群,结识诗人Julia,一个为诗而生的奇女子,一天一首双语诗。每天都读她的诗真是一种享受。既羡慕又触动,一时仿佛回到白衣飘飘的年代,爱着,也被爱着。
终于在浸润Julia的诗篇几个月后,萌生了写诗的冲动。有几首还被推向简书首页,只是发挥极不稳定。而且过一阵,灵感全无,只好停下来。过段又开始写,再又停下来。如此反复。
待静下来,就想探究一下历史上人们对于诗的态度,于是重温《蒋勋说文学》。
一、诗经,初民的情怀
《诗经》最早并不是一本书,它是人们在桑树底下唱的歌,然后被记录下来成为诗。唱歌,能让人们把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变得很开心。而人们认为诗的情感对人有很大的教化作用,于是就称为“经”。
我们知道《诗经》的内容分为三部分:风、雅、颂。
第一类:风,是流行在民间的民歌。
第二类:雅,是士大夫阶层,也就是当时的读书人所写的诗。
第三类:颂,就是国歌,你非唱不可,因为它是歌功颂德的,在国家大典时必须要唱。但诗经里的颂,内容很空洞,很多用词句堆砌起来的。
《诗经》的风是主体,雅和颂都无法超过风。风是真正的民风,创作者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而是来自民间的人。真正在民间流传的东西,都是一些很简单的情感,像《雨夜花》、《补破网》,都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情感与力量。因为接地气,所以魅力永存。
《诗经》产生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里具有与大自然同期性的循环,农业本身会变成一种美学。
《诗经》“哀而不伤”,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因为农业社会里的人们相信循环,冬天万物都会枯萎、死去,可是大家知道万物复苏的春天一定会来。
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这就是农业社会里的情感,记忆都是自然的、美好的。
二、诗的局限与“古文运动”
《诗经》是典型的农业美学产生的作品。进入工商业社会以后,《诗经》的情感就慢慢淡下去。
随着工商业社会的来临,人在土地里那种深厚的经验,那种悠远、朴素的情感,正在慢慢丧失。
到了唐代,我们遇到一个情况,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形式的完美到达了黄金时代,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李白、杜甫等人。
文学到了出口成章的时候,其内容本身被思考的可能性会被降低。就是说,某个诗句很优美,读者很容易被它感动,但不太会去思考它的内容是什么。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文运动”应运而生。“古文运动”的目的是要把语文重新定位为:先表达内容。
形式和内容都重要,二者都是文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形式与内容都完美的时候是最好的文学时代。但如果不能偏重的时候,那就先把内容弄好,形式是其次的问题。
语文最基础的作业是表达内容而不是美。如果完全为了美,最后连内容都表达不清楚了,那是有问题的。
“古文运动”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宋代。所谓唐宋八大家指的就是以韩愈为首的八个带动古文运动的人,苏东坡、欧阳修等人都参与其中。
例如:韩愈《祭十二郎文》,作者几乎不做文字上的修饰,只是把内容交代得清清楚楚,却那么实在,那么感人。
还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不是在为上面的人讲话,而是在为底下人发声,这是“古文运动”的真正本质。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也就是说文学要有思想,要有你所期待,你所信仰的理念(即“道”)在其中。
李白和月亮喝酒,和影子喝酒,这是非常美的个人完成,但是你在李白的世界里看不见社会。
“古文运动”对整个中国文学、中国知识分子此后的走向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分子在道德良心上忽然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定位,对于自己专心于文字的美感到不安。“古文运动”的影响不只是散文,它最重要的影响其实在于思想性的自觉与批判。
这种不安与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俄罗斯托尔斯泰非常像。当时,他认为,俄国的农民根本没有机会读书,应该写他们可以看懂的、文字简单、有故事性的东西。
这其实是一种情怀,也就是把文学和艺术的定位恢复至对生命本身的关心与尊重上去。
三、诗比历史更真实
当“古文运动”之后,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陆续出现,文学承担其更多的社会使命;然而,诗却并未消亡。
因为诗是情感的思维。而情感是诗和艺术的永恒主题。
如果我们生命里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确定,大概就不会有趣了。正因为生命中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常常处在茫然、彷徨之中,人们才会渴望去了解,这正是诗的源头。
当一个人没有办法很清楚地描述生命情状时,他会选择用诗来描述,因为诗里有另外一种对生命的观照。它可能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但肯定不是一个答案。
诗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的状态,而不是马上对生命下个结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意思是说历史是客观世界的记录,诗是对心情的记录,在所有事情结束后留下情感的结语。事件会消失,可是心情会变成永恒,这也是为什么诗中描写心情特别多的原因。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情感是永恒的,那诗也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如今“中国诗词大会”如此火热,重新唤起了无数人们内心对诗潜藏的热情。
原来,诗,作为初民的情怀,从未远离,而且一直在我们心中,也必将永远存在。
有诗的日子,心尖花开。那必将是我们生命中一种最为美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