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对于我来说,听的启蒙来自于父亲一遍又一遍的名著故事,而写的记忆,是哥哥姐姐的一块小黑板。5岁的时候,他们教会了我十几个字:上、中、下,前、后……..
犹记得,开学第一天,一切都是懵圈的。背着姐姐为我准备的新书包,笔和纸,被堂哥,堂姐们带进了学校。老师是堂哥,满脸严肃,带着我们先读了几遍生字,然后就让我们照着黑板写。
堂姐是留级的,自己一下就写完了,然后一把抢走我的笔和作业本替我干起来,我像个木偶一样坐在那等着,心里嘀咕,“我不是会这几个嘛”但又不敢吭声,就这样甚是无趣地熬到中午放学。
下午我拒绝了上学,无论姐姐怎么劝也不肯,姐姐一直拉着,最后我竟然抓花了她的脸。儿戏的是,我真的这样逃脱了学前班,第二年直接上一年级。
小学的语文课我一直是晕菜的,成绩中等,完全依赖于阅读能力还行,字词基础一团糟,到現在还经常写错别字。初二的一天,我突然自己发现作文好像还是小学水平,非常嫌弃,然后开始积累好词好句,开始在开头和尾段去模仿好的文章。直到高中,有幸碰到董老师,才算真正入门。
所以我理解的语文是一种思想的开悟,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必须要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生命自然的成长。对于女儿,我只有一个要求多阅读。三年级到六年级,是被迫裹挟的,除了作文偶尔给点意见,其他是以完成作业为主,学校好多本资料一直刷刷,很少参与,听写都是她录音自己报的。
可能是自己的经历,看着每次的分也不错,我心是安然的。初中这一个月,女儿提了几次说语文吃力,我也理所当然地理解为模式适应。直到昨天,月考分数傻眼了。
时代变了,模式也在变,自己侥幸的经历教育女儿是不是在固步自封?
怎么学好语文,真的该摆上日程了,看了几个超级学霸,她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见解已是我们望尘莫及,作文是一种表达工具,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内心的所思所想,而孩子只当成一份600字的作业。
文言文,需要熟记大量的实词和虚词,需要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表达习惯,还需要语感。虽然做了一些衔接,还是很不够。
古诗文需要素养熏陶,需要对诗人所处年代和生平经历的了解,需要积累典故,字眼等等。
現代文阅读既要模板和背诵各种作用,还要与作者情感交融,领悟文章更深的潜在思想。
名著,走马观花读一遍真的不够啊,怎么把十几本书归纳整理?
想想都没了底气,这一项项都是座大山,尤其是思想境界的开悟,真的头大,心底茫然,曾经的淡定是不是有些可笑,真的只有无知才能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