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选课的时候,看着课表上的Matrix Analysis和Stochastic Calculus犹豫不定,不知道选哪门好。平心而论,这两门课虽然都挺有用的,但是掌握了它们又能怎么样呢,我的能力不会产生质变。任何一门课,一本书都不是什么武功秘籍,看懂了就能打遍天下。心里虽然明白,但选课时候那股纠结和兴奋劲却丝毫不受影响,不管放弃哪门课,心里都会特别难受,好像小孩子少吃了一块糖果似的。不知道小孩子知不知道糖吃多了对牙齿不好。
选着选着,想起来自己研一的时候也是这样。当时学校选课特别自由,不管什么专业的课都能随便选。我看见一大堆数学课就爱不释手,把选课弄得跟逛淘宝一样,塞了满满一车。兴奋之余几乎忘了当年自己还要复习GRE,本身压力就挺大的了,而且发邮件的时候过于兴奋,连当时的大Boss(院士级别~~)都不小心惹了。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确实有点癫狂了,影响了不少事情。不过当时哪里顾得上这些,选好课之后只管闷头看书学习。
算算时间,当时的自己还是挺拼的。第一个学期五门数学课,第二学期七门数学课,每门课每周四个课时,按照课上课下一比一的比例(对我这种非数学专业出身的人来说,一比一根本不够用,一比三还差不多,所以特别难得课必须得加量复习,提到一比二),第二学期每周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就得60多个小时,第一学期由于有GRE,一周学习时间也得60~70小时才行。记得选课前室友曾经劝过我说这样太辛苦了,何必那么逼自己呢。听了他的话,我让自己坐下来静一静,却发现心里有股劲让我明白自己如果放弃的话会后悔一辈子,于是我毫不犹豫的走上了一条困难的路。选完课后我给自己放了半天假,就像是大战前的修养一样。
接下来每天7点起床出发,11点自习室熄灯回宿舍休息,每周花在看书上的时间超过70小时,坚持了快一年的时间。那一年在北京没怎么好好玩;北京的亲戚家也不太愿意去,太远了;那年过年没有去任何亲戚家串门,弄得一位姨奶亲自来我家找我看究竟咋回事。对我来说,数学书还是挺难的,每一门课都是“啃”下来的:上课的时候完全听不懂,只能埋头做笔记,记下老师讲课的内容,等下课了自己慢慢看一遍,再有不懂得地方就去问老师或者助教。数学系的老师人都挺好的,知道我不是学数学的,都愿意特别详细的解释我的问题,考试的时候也不为难我,下手特别宽松。即便如此,当时的成绩也都是惨不忍睹。也许是学习强度太大了,也许是因为不适应北京的气候,那年春天得了很重的病,头疼的厉害,最后剩的一门随机分析课差点就坚持不下来了。当年这门课学的特别差,想找个机会重新学一遍,这促使我最终选择了StochasticCalculus。
那一年特别辛苦,不过也很值得。虽然最终连数学的皮毛都没学到,不过相比以前,却大大加深了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储备了一些科普知识。平时写程序或者做项目的时候,偶尔有一次能够用到当时学的东西就觉得很幸福。更重要的是,这一年里和数学系的人厮混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专业内容,让我对数学系的同学有了一定了解,相比于其他工科生,我跟数学系同学沟通起来更容易些。更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认识了最重要的一个人,她是数学系的。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