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矛盾法则是辩证法的核心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再研究这这个法则是,涉及很多方面,涉及很多哲学问题。
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再矛盾中的地位。
一、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认识中,有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两种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形而上学的宇宙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这种思想,在中国,欧洲,在很长的历史中,是属于唯心论的宇宙观,并在人们的思想中占了统治地位。所谓形而上学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即使变化,也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变化的原因也是由于外力推动。形而上学家们认为世界上各种不同事物和事物的特性,从它们一开始存在的时候就是如此。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项事物的运动和他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是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且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原因才是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
单纯的外部原因只能引起事物的机械运动,即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增减,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事实上,即使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个国家,在地理、气候并没有变化的情形下,社会的变化是很大的。如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这些国家的地理和气候并没有变化。整个地球各部分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但以它们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相比较,地球的变化是以千万年为单位呈现变化的,社会则是在几千年、百年甚至几年、几个月内就呈现其变化了。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自然界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自然界内部矛盾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
同时,唯物辩证法也不排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辩证法的宇宙观发展
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欧洲,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离乱,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又发展了辩证法的宇宙观这个伟大的理论。
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性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如简单的机械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运动形式的基础。
恩格斯这样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如果简单的机械移动本身就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体的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 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亡到来;·····。”
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由此看来,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矛盾是自始至终存在的
被苏联哲学界批判的德波林学派认为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那么,发展阶段发展的原因就不是内部的原因,而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了。如果以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的问题,就会认为在苏联条件下,富农和一般农民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
但实际上,世界的每一差异中都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是还没有激化而已。苏联的社会条件下,也有差异,也有矛盾,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联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地解决这个矛盾。
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矛盾的差别性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每当旧的过程完结,新的过程发生,新的过程又会包含着新的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三、矛盾的特殊性
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的特殊性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注意它的特殊点,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合、分解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存在,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的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
柒元:这里我想到的是普通铁和磁铁,由于其内部粒子运动方向不同,导致对外呈现不同的物理性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为对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如:机械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和阶级的互相斗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对象。
人类认知运动的过程
人类认识运动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知诸事物的共同本质。
当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或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和僵死的东西。
这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循环,都可能是人类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不同质矛盾的不同解决方法
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和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革命战争的方法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
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
研究事物矛盾总体的特殊性
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由中国社会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情形十分复杂。这些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也各有其特点,不能一律看待。
我们不但要从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互相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的各个方面,就是了解他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和对方发生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关系,在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中,以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的方法和对方做斗争。研究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研究问题的方法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如《实践论》中提到的有些人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情况,不看事情全体,也不解除事情的本质,就自以为是的发号施令,这样的人是要跌跟头的。
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看不见全体,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例如:之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
表面性,是对矛盾的总体和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这种做法也是要出乱子的。
片面性和表面性也是主观性,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如果不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看他阿门,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那就也是主观主义的。
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
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来。我们需要主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柒元:这段话太难读了,需要多读几遍。大概意思是,这个事物的根本矛盾一直存在,但是在各个阶段呈现的情形往往不一样。这是因为虽然根本矛盾没有变化,但他却逐渐影响了其他的次要矛盾的变化,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注意由次要矛盾的变化(激化、缓和、解决)呈现的阶段性。类似于糖尿病是根本矛盾,但是在病情发展的各个阶级呈现的并发症是不一样的,医生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症状做不同的处理。
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有若干特殊阶段。整个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性质,过程中没有变化。但是在这长时间中,经过了辛亥革命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1924-1927的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和资产阶级转入反革命,新的军阀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第二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和抗日战争等大事变。在这些阶段中,有些矛盾激化了,如土地革命,日本入侵东北;有些矛盾部分或暂时解决了,如北洋军阀被消灭;有些矛盾重新发生了,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等特殊情形。
过程发展阶段中矛盾的各方面的特殊性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需要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同时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实行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援助工农三大政策,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的联盟。1927年以后,国民党成了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又转向联合共产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还是幼年党,在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的认识方面认识不足,使1924-1927年的革命遭受失败。1927年以后,又领导了土地革命战争,创立了革命军队和革命根据地,但由于冒险主义的错误,失去了根据地。1935年后,纠正了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了新的抗日统一战线。
需要研究以上这些特点,来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他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例如,在第一次国共联合时期,一方面,有和国内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因而它反对帝国主义;另一方面,有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它在口头上许给劳动人民许多利益,实际却只给很少的利益,或者不给。国民党在进行反共战争时期,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合作反对人民大众,激化了它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共产党在哪一时期均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表示抗日,共产党采取了缓和的政策。由于这些情况,造成了两党的斗争或联合,且在联合时期也有又联合又斗争的复杂情况。研究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才能了解两个党和其他方面的关系,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管随意性,必须对他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事物做具体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当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该发现这两方面及其相互连接,发现事物内部、外部的特殊性的两方面及其联结。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是思想。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加入除去一切个性,还是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个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柒元:这个标题的意思是,事物有主要的矛盾和次要的矛盾,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的矛盾。在主要的矛盾中的两方面中,我们需要抓住主要的那一方面,因此称为主要的矛盾方面。
事物的主次矛盾存在且可互相转化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需要把过程中的矛盾区别为主要和次要两类,着重捉住主要的矛盾。并且对于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也不能平均看待,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时势均力敌,然而这也只是暂时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然而过程中矛盾的主次也是不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变化的方向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
这种互相转化的事情是有经验可循的。统治中国三百年的清朝帝国,曾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打倒;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曾经一度取得了胜利,又被北洋军阀窃取果实;国共联合北伐战争胜利打倒了北洋军阀;而后共产党受到了国民党的打击变得很小了;而后来共产党又逐步壮大起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由统治者转为被统治者。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
有人认为有些矛盾是不能改变的,这是机械唯物论的见解,不是辩证唯物论的见解。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要的。确实,生产力一般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性作用。
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依托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传升为支配地位,;旧的方面由大变小,逐步衰退至灭亡。而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时候,旧的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的事物的性质。由此可见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
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这两种矛盾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同时这种具体的矛盾状况,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对于矛盾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研究,称为革命政党决定起政治上和军事上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以来、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的同一性。
柒元:类似于所说的趋同演化?
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加入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没有升,就没有死。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就没有资产阶级。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着的方面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
对立的同时,又互为存在的条件,这是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矛盾双方因为同一性而能够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但这还不够,矛盾双方不是互相依存就完了,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转化。这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着的两方面,因为一定条件而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的地位转化。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如,被统治者的无产阶级,经过革命转化为统治者,原来是统治者的资产阶级却转化为被统治者,转化到对方原来所占的地位。其间必然在一定体条件下有联系和同一性,才发生这样的转变。、
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性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他们的反面转化着。这种情况,反映在人们的思想里,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神话传说中的千变万化是人们想象的、主观幻想的变化,并不是具体的矛盾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变化。神话并不是根据具体的矛盾的一定条件构成的,所以他们不是现实科学的反映。这就是说深化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另一种过程的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事物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事物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候,它已经是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个最高点,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
柒元:这里的数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比如给一块木炭加热,这是有温度的上升(对比文中数量的变化),当温度达到燃点,引发木炭燃烧(对比文中发生性质的变化)
事物总是不断地有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着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且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所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相互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柒元:能量最低原理的普遍意义就是:在任何保守力作用的物体系中,物体在无其他外力作用时,总是向势能减少的方向变化——即总是自发地、必然地趋于稳定。
柒元:碳从碳单质到二氧化碳,当温度事宜时,碳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但是其总是有象能量更低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因燃烧变成二氧化碳。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在同一性种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种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拿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表现。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根据事物的具体发展,有些矛盾是由原来非对抗性的,发展成为对抗性的,也有些矛盾由原来是对抗性的,发展成为非对抗性的。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互相矛盾着的两个阶级长期并存,互相斗争,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以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炸弹在未爆炸的时候,是矛盾物因一定条件共居一个统一体中,待引信触发,才发生爆炸、
对于党内错误思想,不一定要发展为对抗的形式,。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的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过火的斗争,是不适当的。
七、总结
事物的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矛盾崔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同一性和相对性。
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它们在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更为显著,着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当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主义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
当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
这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