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武汉的时候,我通过“在行”平台收到一个约见,一般在见面前,我都会对约见者本身及问题做些了解,以更好的帮助其解决问题,而这次的约见者,很多玩简书的朋友都熟悉,其就是简书签约作者剽悍一只猫,相信如今也有很多朋友关注了猫老师的公众号。
昨晚在酒店,我复盘了猫老师在潜能营的分享,其对于时间的理解让我很深刻。很多时候,我们会依据一个人在一件事上花费的时间,来判定其的专业程度,《异类》那本书中的一万小时理论,常被人奉为圣经,但事实是如何呢?
时间一定得花,但常规衡量方式是错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遇事不要盲目去追求所谓的干货,追求干货,不过是想走捷径的表现。尤其是听了很多干货后,我发现不同人分享的干货背后,其实本质都是努力。比如剽悍一只猫这个微信公众号,每天文章的每一条评论,至今猫老师都会回复,并且回复的内容基本都不同,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听到这时,我很惭愧,于是把昨天文章下方的生日祝福留言,一条一条的做了逐一回复。
而有不少从业者曾问猫老师,如何在短暂的一两年时间做成一个大号,觉得其的成长特别迅速,但在猫老师看来,只是他人衡量时间的方式是错误的。
很多人写自媒体文章,每天就花一两个小时,一年也就五百个小时左右,五年累计两千五百个小时,而猫老师是离职后,全职的在做这件事,每天花了十二个小时以上,一年下来花费的时间四千多个小时,拥有更好的成绩实属正常。
所以我们常规依靠一个人在行业里工作的年限,来判定其的经验沉淀,往往有失偏颇,因为不同人在一年里为工作花的时间本就是不同的。按照李笑来老师提出了时间法则,我们如果利用好节假日的时间,最终的产出是不能并论的。
举个例子,大部分人,一天在公司8小时,但其实工作的时间,满打满算6小时左右,一周为30个小时,一年52周,工作时间为1560个小时,而如同雷军这般的互联网圈劳模,工作时间每周超过100个小时,我们即使不算上其过年、十一等节假日继续的工作,一年的工作时间也到了5200个小时,这个数字是常人的3倍。
同样是三年工作经验,有些人却比工作十年的人,有更深的沉淀。
唯一的捷径,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
今年我听了很多课,尤其是互联网方面的运营课、产品课,发现一个共同点,很多讲师都会提到的,那就是逻辑能力,思维框架。
很多人说当下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但与其说是知识爆炸,不如说是信息大爆炸,因为只有可以吸收转化为自己可用的信息,才能称的上知识。而一个有自己思维框架的人,可以对接受的信息做到有效的筛选,并把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行转化,转换成自己的东西。
因此,我一直很强调写作和演讲,虽然自己至今文笔和演讲也就如此,但我能够感受到,每次将接受到的信息写出来,讲出来后,这些信息不断的在进行内化,逐步转换成了我自己的东西。比如我今天在沈阳,又做了一场客户推介会,连续讲了几场下来,我自己对于公司的产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好的融入进了智联这个新的平台。
当然写作和演讲都是路径,那么一开始如何构建思维框架,其实谈到的人很少。
思维是什么?其是人类在接收到外界输入的信息后,经过大脑有意识地处理后,形成有价值的输出结果的过程。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新闻事件,产生自己的相关间接,就是思维的过程。
而如何建立、优化思维框架,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一书中谈到,你必须知道所有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几种,大多数人都只学过一个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如一句谚语所说,在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是一颗钉子,这就是处理问题的笨方法。
芒格的这段话,在我看来,就是对于我们构建思维框架的一条明路,去了解所有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他们。
李善友教授上周末在混沌大学的分享里,围绕第一性原理对这个观点进一步阐述,我们不要觉得学会、掌握很多学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我们需要的只是精髓。
我们可以参考下,斯坦福教授张首晟对多学科的总结,哲学:原子论,数学:欧式几何,生物学:自然选择,经济学:看不见的手,政治学:人人生而平等,了解以上五点,其实不用太多时间,但我们就拥有了五套思维体系,依据此就可形成我们自己的思维框架。
一个人有无良好的思维框架,往往对时间的效用产出有较大的影响,这也就是花费同样的时间,不同人却出现相差较大结果的原因。
分析优秀人的特质,大部分都是拥有自己专属的思维框架,并且勇于投入更多的时间。
作者孙凌,连续创业者,资深校园市场专家,认证生涯规划师,每日分享所思所想,微信公众号:创业者孙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