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我的生活和学校是密不可分的,粗略算一下,我待在学校的时间比待在家里的时间要长很多,特别是高中开始寄宿后,大部分的经历都发生在这个场所内。如此想来,说一说我的学校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也愿意做。
我没有读幼儿园,从学前班开始到六年级毕业都是在镇上的中心小学,这七年是一段很慢、很悠长的时光,每每想起来我会感觉这7年时间似乎占据了我的前半生。小学离家不远,小小孩的我也只需要步行10分钟就能回到家,要是遇上迟到的日子,或者多云天时玩起来躲太阳的游戏,三五分钟就跑到了家里。
沿途是镇上的主街道,杂货铺、修车铺、批发部、理发店错落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路口那间满是油污的修车铺,因为它盛产“火星铁”,长大后才知道是轴承,在四年级的时候谁拥有质量上好、重量合适的火星铁,谁就能造出来让其他孩子羡慕妒忌的陀螺,我记得有一个小伙伴它竟然造了一个陀螺能旋转足足五分钟,现在想来真是工艺高超,毕竟原材料只需要一支笔、一卷胶带、一根绳子加一个火星铁,再用一双巧手加两毛钱的小刀就创造出来一件艺术品,在晚上自修前和小伙棒战斗一场,激烈的战斗间火星四溅会吸引大批的男生围观,胜利者收获到众人的热情和夸赞,心满意足地收好自己的战士。
小学的时候从来不缺玩耍的东西,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玩具风靡全校,像陀螺、悠悠球、纸飞机、风车、激光笔、四驱车轮番上场,甚至大马路上滚胶带;讲台上弹瓶盖子格斗都能成为时尚。
到了初中,学校离家更加近了,三年级的初中时间想起来还是各种玩伴和娱乐,包夜上网打游戏、去鱼龙混杂的溜冰场、上课看闲书偷听mp3都是闲事。听起来似乎我好像是一个终日无所事事沉溺玩乐的学生,但是又恰恰相反,我那时候的成绩在800多人的年级能排到前20名,属于那种别人眼中好像不用怎么学就能考满分的学霸。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学习对于我来说也是玩乐的一种,比如我缺零花钱的时候,我会怀着崇敬的心情上到顶楼的书堆中,挑选出两袋子看起来没什么意思的书去废品站换来20块去网吧的钱,翻到我哥姐的语文、历史、地理和物理之类的书就会拿下来翻看,久而久之,就像是预习了很多的科目,甚至高中的科目也有个一知半解。这么看来我去网吧越勤快,成绩好像也是越来越好的哈哈哈。
虽然我一直都在学校,但是我的记忆和学习却没有太多关联,大部分都是一些好玩的或者艰难的事情,一群沙雕的玩伴和故事,这条记忆线一直延续到高考前的两个月,此时我的成绩还维持在惨不忍睹的状态,其实已经持续了整个高中三年了。
不得不说,高中的最后两个月是一个转折点,我在这段时间内才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通过自学的方式,用高强度高密度的题海战术快熟掌握了考试的规律,才得以在这么短时间内提高了100分,考到一个还能交差的大学。这种方式的代价是惨痛的,不过他的结果给我的收获非常大,通过这个阶段我意识到人的潜能可以发挥到如此程度,这种学习的体验无异于给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打了一支强心针,更坚信自己是有能力做到更好一些的。
大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在大学里我做的最重要的决定是尽可能去尝试了我能做的事情,并且很早就认清并放弃了我所选择的专业。我应该感谢我的大学,他确实提供了自由的氛围和空间令我能够自如地寻找自我,我在这四年里面做了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在不同的阶段思考、挣扎、质疑、反思,一点一点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做了合适的选择。
毕业以后我进入自然教育行业,身份也从学生成为了教师,后来转移到华德福教育,有更加长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相处,教他们一些东西,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习,更是在这个教育体系内获取了更高的视野去看人一生的发展,去看人的学习和成长。到目前来看,读书这个事情像走过了一个完整的环,现在正开始以新的方式走第二遍。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孩子们的状态和做的事情总是让我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一直提醒着我别忘记了,所有大人都是孩子。
我经历了六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自然学校-华德福学校,他们都给了我当初阶段需要的精神支持:安全、稳定、规则、自由、接纳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