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一个人自己来的。
不过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好像忘了这一点。
我害怕老妈出去打麻将,把我扔给不会跟我说话的黑夜。害怕一个人被老师留堂写作业,偌大的教室总让我觉得难以呼吸。总之所有可以两个人做的事,我总不愿一个人。所以当时上学课间上厕所时,我的膀胱生物钟是根据同桌来调的。
初三年的时候因为成绩太差,自己下定决心认真读书,就跟父母提议要自己一个人住在我家那个租店里。当时晚自习下课,就奔进那个小屋,也害怕过几回,不过久了久了,便尝到了独处的乐趣。
我所认为的独处
狭义来说:一个人工作,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睡觉。这些都叫独处。
而我认为的独处,分两个阶段:一是无奈地自舔伤口,想要别人知道又不想被看得太透彻,只好一个人承受了所有的痛。第二个阶段是:在人群中,你也可以独处。又或者,离开了网络社群,你就是在独处。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自我身心的调整。在这个状态下,你可以平静思考,回归本真,面对自我。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灵魂生活就在独处时展开。
独处给我带来了什么
1.自律和自由
自由就不多谈了,一个人的时候自己掌握所有主动权,要多自由就有多自由,可以跟汪峰的小小鸟媲美的那种。那么自律呢?自律其实是自由的前提,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律的时候,那就叫放纵。一个人的时候肯定没那么容易管住自己,而玩手机,吃零食又是独处时最无法克制的事。而想要从独处中获得力量,又必须抽离自己,至少不能拿全部时间来玩手机吃零食,那样独处不就成了生活糜烂?当把自己调到独处的一个最佳状态时,慢慢就会跟世界隔离,这些外在的事物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2.自我
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我们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花在别人身上的。我们要听别人怎么说,再去思考别人的话,留给自己的时间就被大打折扣。而独处的时候,整个思想世界只有你自己。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可分为本我,自我,超我。这三者合成现在的我,在独处时,我们可以将这三者分离,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做出一个调和,使身心得到平衡。所有的情绪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当我们那些乱七八糟的情绪上来的时候,我们大可以问问本我和超我在因为什么而“吵架”,问清楚原因之后,再根据实际做出反应。这样就可以跟情绪握手言和,让它存在,让它成为你的好朋友。这些都是独处可以做到的。
3.内里的坚强
去年年底,两个月时间里,挂了科三,丢了两部新手机,还有我最爱的奶奶离我而去。如今轻描淡写,其实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治愈。这些对我打击有多大?也就是夜里骑车在路上觉得狗都要偷我的手机,接到家里奶奶病危电话后,关了手机,一个人坐公交靠在泛着白雾的玻璃窗眼睛无声地流。那一段时间,晚上倒头就睡的我竟失眠了整整一个星期。后来回到家里,细想了发生的种种事情,更明白了生活二字的意义。生活如果是一条鞭子,如果你只记得它抽痛了你而不去想为什么挨鞭子是你,那你永远不会成长,当受的教训不够痛时,生活还会让你再受一次。我更去检讨自己而不是像之前那样去抱怨命运的不公。
如何做到独处
能够很好独处是一个人高度成熟的标志。我们必须要有这个能力。那么如何做到呢?我认为可以先从基础阶段开始,先有意让自己一个人待着,比如去尝试一个人看电影,去KTV,我觉得自己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超级酷的。
但独处不意味着离群。
或许别人眼中你是孤独的,而那种享受只有你自己可以感受得到。
独处某种意义来说,是服务于相处的。更好地去跟自己相处,才能够跟别人相处得好。如果你是个有伴侣的人,更要学会在两人之间留出一点自我的空间。
毕竟,大多数人到最后都是要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