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者是我高中时的班长,为人很实诚,也很仗义。高中学校离他家很近,我们经常去他家里玩。班里农村孩子多,而他家几乎成了我们的大本营。高中同学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好,毕业多年,都还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听说最近,凯哥在工作之余,摆起了小摊,打发一下闲暇时光,在菏泽市区卖起了据他说是全市第一家的“锡纸烤粉丝”,想去支持一下他的生意,只可惜人在帝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穿梭于市井,自然能接触到社会的百态,喧闹中自然有很多故事。在这篇小文中,凯哥讲了几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诚然,帮助别人,不应该当成是去施舍,不应该带有心理上的优越感,而应当抱着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
正文:
要帮助,不要施舍
下午6点,我出摊了,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一角,对面是两位老人在做爆米花,最原始的那种,推着板车。老两口看上去都有七八十岁了,老爷爷背驼了。晚上9点,我要收摊了,老两口也准备回去了,一晚上没怎么有人买爆米花,或许大家都注重健康了,知道这种爆米花不健康,而且老两口弄得也不是太卫生。拉着板车走,老奶奶看见一间门市门口有些废泡沫板,跟老爷爷说了一句,然后就停下去捡泡沫板。心里一阵酸楚,于是上前,买了一份大米糕,10块一袋,老爷爷从一个编织袋里掏出了一袋,确实看着不太卫生,我也没在意,放在车子上给了他十块钱,然后又掏出三个钢镚给了老爷爷,说不好拿,老爷爷笑了,很开心,连着说了两声谢谢,我听了也很开心。回到家把买的大米糕给了老爸,一看,都化了,尝了尝,不焦了,应该是放的时间长了。在我爸眼里,或许我做了件傻事,但我不后悔。
有人就有疑问了,要想帮助那两位老人,可以直接给他们几块钱,不要他们的东西啊。容我讲一个我看的故事:主人公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跟几个同学一起去老师家做客,老师家还有老师的老母亲,应该是年纪大了,有点痴呆了。吃完饭,老母亲要洗刷碗筷,老师没有阻拦,主人公有点诧异,但也没多想。老母亲刷完从厨房出来,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时老师走进厨房,把刚才老母亲刷的碗筷重新刷了一遍,确实,老母亲没有刷干净,主人公更加疑惑了。闲聊的时候,主人公问起老师这件事,老师笑着说:她老了,也有点糊涂了,但她清楚自己还是个母亲,她不想给孩子添负担,所以总是找活干,想着自己对孩子们还有用,所以我就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听完,主人公感动了,也震撼了。
人的价值在何处,当他被人所需要的时候,才能体现他的价值。回到老爷爷这里,如果我直接过去给他几块钱,那感觉就像对待要饭的一样,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但方式截然相反。我从不理会那些伸手要钱的,不管是残疾,还是身患重病,亦或者其他任何理由,我都淡然的从他们面前走过。相反,那些上了年纪还出来做点小买卖凭自己双手养活自己的人,看了以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位老奶奶,骑着一个挺老的小三轮车,出来卖纯手工的鞋垫、小孩穿的老虎头鞋;街边柳树下,一个买西瓜的老大爷,午饭只有两个烧饼,连包榨菜都不舍得买;一个环卫老大娘,扫过的街道又有了点垃圾,便弯下腰用手一点一点的捏起来;雨中,一个收废品的老大爷拉着他的三轮车往回走,路过一个水坑,一辆急驰而过的汽车溅了满满一身的水,用手在脸上擦一下,嘴角动也没动,继续前行……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也是需要受到尊敬的,所以我们可以带着敬意去帮助他们,而不是施舍,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对这个家庭,对这个社会,还是有用的!
所以,希望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注意方式,我们是在帮助,而不是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