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其人也被称为“诗圣”。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战乱的年代,所以他的诗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说战争的残酷,民众生活的疾苦。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三吏》之一《石壕吏》的官兵,从另一个角度看看《石壕吏》中到底官兵是怎么个样子。
首先我们先复习一下《石壕吏》的内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全诗就是这样,这里我也就不逐词逐句解释,给大家说一下诗的大概含义:诗人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刚好赶上有差役晚上强来征兵,投宿的这户人家的老头翻墙走了,老妇一人应对差役。差役很生气,你们家里怎么可能没人呢?老妇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去邺城服役了,一个儿子捎信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都是能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是永远都回不来了。我家里真没人了,只有一个正在喝奶的孙子,所以他的母亲也在,他母亲出入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婆子我虽然老了,但是我和你们连夜赶回军营,还能来得及为军队准备早饭。夜深人静,只能隐约听到哭声。天明诗人走的时候,只能同老翁告别。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都不放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兵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犹记得学习的时候,老师当时给我们渲染的气氛,当时真觉得那些官兵真可恶,平民百姓生活的好可怜。前些时候偶然又听到这首诗,突然又品出了些不同,特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官兵其实也是奉了上司的命令来夜捉人,所以我们不能只单单说这几个官兵的不好,既然是来捉人,那么上司肯定给了命令诸如:必须捉多少人,要不然你们也别想好好的之类的命令,虽然这几个官兵如此凶狠是不对的,但是如非不得不去,他们应该也不会干这惹人背后骂的差事。所以我们应该是看到这几个官兵背后的领导者的无能与残暴,而不是这几个士兵。
其次,这几个官兵,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他们还是有人性中善良的一面,或者说,可以更加看出他们的不得已而为之。
第一点:诗人为什么能写出这首诗?开篇交待了:暮投石壕村。对啊,诗人当时是借住在这家人里的,官兵来捉人了,家里的男主人老翁怎么了?逾墙走,翻墙逃跑了,但是,诗人还在这户人家里,那么为什么官兵没有把诗人带走?当时的诗人也算是青壮年啊。
也就是说诗人要么被藏起来了,要么被发现但是没被带走。很明显第一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如果这个家里可以藏人不被发现,老翁为什么要翻墙逃走呢?完全可以藏起来啊,如果藏起来官兵也许会在家里翻找搜查,那诗人也是没有翻墙走的,也就是说诗人是肯定被发现了的,那么问题来了:诗人为什么没被带走?
安史之乱前期,诗人也只是个简单的诗人,还是个被囚禁的诗人,后来好不容易逃出来,然后才被封为官。我们现在没办法知道他投宿的时候是官还是不是官,如果他是官,那么这种情况下有谁能认识一个文官吗?也就是说,其实在捉人的兵士眼中,他就是一个还算年轻的外乡人,我们可以看出,官兵其实并没有提到这个外乡人。选择性忽略掉了。
所以我们看出来,官兵捉人只针对于本地人,不管外人,不管你年老还是年轻,你不属于我们的范畴,不管你。所以,我个人看来这个就是官兵的一个优点,不随便去捉人,虽然这人是个年轻力壮的,可是不是这个村的,不考虑。比随便捉人,不问缘由的捉人要好得多吧。
下来我们看第二点: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有一个孙子,因为孙子小,所以他的母亲没有去。他母亲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师讲的时候说,这个地方我们是要拼凑一下完整的故事的,因为官兵的凶,惊醒了睡梦中的小孩,所以小孩哭了,然后官兵怒了,这就是你家没人了?这不是还有声音吗?老妇人赶紧解释,这是我孙子,还没断奶呢,官兵说,那既然没断奶,那他的母亲呢?为什么不出来?老妇人急忙解释:我这媳妇现在出出进进都没有件完整的衣服,所以不好出来,然后为了防止官兵强行捉拿,自己的孙子没人照顾,赶忙说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所以我跟你们走吧。
我查过资料,大多数人在翻译解释这首诗的时候,都会给这里这样补充一点,补回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故事才能更加完整。突出官兵的残暴,年老的人都不放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样一个点。
官兵听了老妇人的话就把老妇人带走了,放过了老妇人的儿媳妇,大多数会说看,那官兵没人性,年纪这么大了还要人家去军营,为什么没有人想到这也许是官兵内心被那孩子的哭声震颤了,可能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想到了没有母亲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的,所以放过了孩子的母亲,但是自己也是被要求要捉到一定数量的人,就只能带走老妇人。
有人会说,这只是我的想当然的想法,没有任何依据。其实是有依据的。诗中说:出入无完裙。进出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没有完整的衣服是不能出去兵营的原因吗?很显然不是,你一个老妇人都有一个完整的衣服出来,还不能想办法给你儿媳妇弄个衣服?再说,你孙子有没有奶吃,有没有人照顾,关官兵什么事?又不是人家的孩子,对吧?官兵要是强硬了,我不要你这老太婆,我就要把你媳妇带走,就凭你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外乡人,能挡住这群官兵?开玩笑。
所以,能留下儿媳妇带走老妇人,已经是这些官兵能尽到的最大的一种照顾了,这群汉子心中的那少许柔软,我们是可以感受到的,并没有我们一直认为的那么残暴。我们常常说汉子的柔软是很难察觉到的,一不小心就会忽略掉,因为他们通常伪装的很成功。这难道不能说明这群汉子其实也是一个心有柔软的男人,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这块,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值得赞扬或者说值得我们对影视剧提出疑问的地方。就还是老妇人儿媳妇的问题,家有乳尚孙,孩子还在喝奶,按照古人嫁娶的年龄猜测,老妇人的儿媳妇至多也应该就18岁上下吧,正是年轻有吸引力的时候,还出入无完裙,这得多令人遐想啊,按照影视剧的套路,此处应该会有一群色迷迷的官兵,强抢民妇,不管能不能成功,肯定是要那样做的。
然后家里无人能阻止,然后老妇人拼死想要护住儿媳,官兵一脚踹走老妇人,老翁一看不行啊,也来阻止,诗人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然后官兵一通乱打,儿媳妇一看只好想尽办法自尽,然后,官兵骂骂咧咧带走老翁诗人,留下老妇人和一个啼哭的孩子。
很狗血,但是确实是影视剧的经典桥段,一般情况会出现大侠或者更高的官恰巧救了这一家人,要么孩子长大四处找人想办法报仇,这就又是一个新故事了。扯远了,也就是说,诗人笔下的官兵是真的只为了抓人而抓人,并没有其他的歪心在里边,或者说大家都不容易,苦难人何苦为难苦难人,我们不得已来捉人,只要能交差,这样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也许有忽略的地方,但是就我现在的理解,虽然官兵夜捉人是官兵的不对,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官兵也是有身不由己的情况在里边,能做个好人谁愿意去做坏人啊,是不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官兵还有这么些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其实已经很好了。
另类解读《石壕吏》,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发现别人隐藏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