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何老师针对我的文章进行了一次补充,他写了一篇
提出了培训过程提供的三大能力来怎么阅读根本没法做到:
找问题的能力:“断对病”、“开出药”
辅导能力:“扶上马”、“走一程”
动手能力:“自己干”、“一定要”
我尝试逐一进行回应,理越辩越明,也希望能给大家多提供几个角度进行参考。
一、你有“断对病”、“开出药”做医生的实力吗?
第一、当你生病不舒服,你都是自己诊断得了什么病,而不去医院吗?
培训不是一对一看病,而是一个人对一群人看病。
培训不是治病救人,它不能解决你的任何问题;你上了总裁班你的企业就能上市么?你学会10W块的定位课你就可以上你的产品脱销么?
第二、当你知道自己缺什么能力,也有了书,但你就能通过读书去提升能力了吗?你确定你之前读的书没有忘完...
《金字塔原理》之所以没有呢,是你没有意识到你的工作中根本没有出现过汇报这种问题。但是如果你使用RIA的方法呢,你的A1过往经验能不能拆出来?你的A2今后怎么用?我们利用这种强制输出得工具和讨论,完全可以找出自己缺什么能力,发现自己的不足。
我们读书并不是为了记住,我们是为了应用,而且是当下的应用。
这个找问题的能力,培训能提供的和阅读也能提供。
二、你有“扶上马”、“走一程”做教练的能力吗?
···· ··如果书写得非常棒,但是却超过了你的阅读理解力,或一步带过你想知道的内容,那你怎么办?培训中老师可以像教练一样细化讲解、调整语言,书行吗?
培训老师,能扶大部分人上马。书只能扶作者想扶的人上马。
我认同这个观点,每个人的吸收新东西的能力永远是基于现有的认知的,我一个四级都没过的人,就算让俞敏洪来教我,我也不会。
培训老师才是只扶想付的人上马的; 他们通过设置价格区间来筛选自己的客户。而阅读却是开放性的,即使是同一本红楼梦,小白看的白话版,你看的是金圣叹注解版,阅读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等级的书本。
再比如看《如何阅读一本书》我看得头昏眼花,看秋叶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却妙趣横生。一个做攻,一个做受,你怎么选?
老师很重要的作用是考核和反馈,考考你,然后给你说说你哪儿对了、哪儿没对。也就是陪你走一程。
书能给你反馈吗?学开车,能就只看书吗?
何老师这里把书和读书的人局限在了封闭空间里,忽略掉了阅读的开放性。即使是我一个人读书,我也可以发读书笔记在微博上直接@作者,我可以参加线下读书会,甚至我可以把我的阅读经历和理解拿出来做分享,这个过程我有无数的机会获取到反馈。
我一个人对这本书的认知和理解确实非常有限,但是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天天对着电脑“谈笑有鸿儒”,我们现在在讨论的过程不就是么?
学车这个例子举得也好,但我完全可以不参考培训,我让一个老师傅教就好啦。培训就像是驾校的教练,老师傅就像是我们的拆书家。谁收一定要驾校培训的才能拿驾照?
随着人人时代的到来,大量的认知盈余通过互联网发挥着作用。
这个陪练纠错的能力,培训能提供的和阅读+线下分享会也能提供,甚至做的更好。
三、你有“自己干”、“一定要”做高手的动力吗?
1、让你周末腾出1天8小时来培训,让你两周内每天腾出半小时读书,哪一个容易?
小伙伴们聪明着呢,每个人都会进行成本分析的:
举个栗子:一天课要上千,但是我一天只能挣两百,我肯定选择读书;因为在这个阶段,我计算的投资回报率阅读这种方式更高;
如果我一天工资就上千了,那我寻思去参加培训反而会节约我的时间。
2、让你一个人读书、写文章、发帖,让你在一群人里小组研讨、做游戏、发言,哪一个容易?
这个动手的能力,阅读+线下分享会也能提供,而且阅读去掉了地域和时间限制,变得更加开放。
所以培训的现场互动和动手能力,阅读+网络互动也能完成。
最后,阅读是内在动因,培训是外在动因
何老师文章所提出的培训的三大能力也对阅读和培训做了一个很好的横向比较。
找问题的能力:“断对病”、“开出药”
辅导能力:“扶上马”、“走一程”
动手能力:“自己干”、“一定要”
我也狗胆将上面三个能力我进行了逐一解释,表明培训能做到的阅读同样能做到,甚至做的更好。
其实这场辩论已经不是阅读自学和参加培训的辩论了,而是工业时代的培训模式和互联网时代的成人学习模式碰撞的话题。
阅读是内在动因,培训师外在动因,培训和阅读我们谁也取代不了谁,但就像吃饭,你买菜做饭和下馆子吃的内容一样,自己买菜做饭很烦,但是会不会更经济实惠,更有成就感呢?
谢谢。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