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在《红楼梦》中戏份很少,但存在感却不低,因其个性鲜明,从书里到书外一堆黑粉,要说其黑粉头领当属程高。
程高续本把妙玉黑到什么程度勿须多言,最可怕的是,后人竟觉得妙玉的结局是合理的,甚至是解气的,然后黑上加黑,把这个人物黑得体无完肤。
历史背景
要解读一个人物,必须将其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大部分读者误读妙玉,都是用了现代的眼光,这是非常可笑的。
比如妙玉最大的黑点,看不起刘姥姥。在我们心中劳动人民是最高尚的,况且刘姥姥在贾家败落之后搭救巧姐更给她增添了光彩,所以我们就在刘姥姥的头上画了个圈,认定她是个好人。
而妙玉白白地养在贾府里,还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明目张胆地唾弃大好人刘姥姥,令许多读者颇为上火。
现在,我们把时间轴往前移,移到妙玉的那个时代背景下。
那是个阶级社会,请注意“阶级”二字。
现代讲究人人平等,杜绝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但封建社会不是,封建社会阶层鲜明,讲究礼法。
什么是礼法?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就是在追求建立建全阶级社会。
春秋时代诸侯势力日渐强大,周天子式微,很多僭越之事冒了出来。比如鲁卿季孙氏在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八行八列,天子的规格)奏乐舞蹈,孔子就气得不得了,跺着脚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放到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你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餐具、坐什么车、走什么路等等都是有规定的,不能僭越,你用64个人来跳舞就是犯了大罪,因为那是天子才配拥有的。
在孔子看来,人要恪守礼法,安分守己,不要上蹿下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现在听来很热血,但在封建社会那就是乱臣贼子。
我曾说过,孔子就是个强迫症患者,他想把社会像衣柜一样理得整整齐齐,貂皮大衣一格、礼服正装一格、T恤牛仔一格,层次分明一目了然,互不相犯。
《红楼梦》在一定基础上继承了孔子的理想主义,其对崩乱的痛斥、对礼法的向往渗透在这部书中,如果不能在头脑中构建这个历史背景架构,便不能正确地认识书中的人与事。
你批判妙玉看不起刘姥姥,就像批判朱自清的父亲越铁路爬月台不遵守交通规则,批判孔子教学生没有教师资格证一样。
那是阶级社会,大观园是省亲专用皇家园林,栊翠庵是皇家专属尼庵,而妙玉是贾家请来的(注意这个“请”字)装点门面的。
想想季孙氏用了64个人跳舞孔子就气得不得了,再想想一个村妇刘姥姥喝得七歪八倒戴着满头花跑到皇家尼庵里,孔子得气成什么样?那刘姥姥待过的地方不得洗个地?
而妙玉虽然生气却不失礼数,甚至还送了成窑的杯子给她。妙玉嘴上的刻薄是对礼法的维护,行动上的大度是对底层阶级的悲悯。
但是看看读者们都理解成了什么样子,自行代入刘姥姥对妙玉一顿狂轰烂炸,各种“茶”“婊”都贴到了她身上。这种读者怕是跪了太久,理解不了贵族精神。
并不是说阶层高就值得炫耀,阶层低就被唾弃,《红楼梦》人物塑造非常立体,在妙玉这里对刘姥姥是批判的,但批判的仅仅是她的无知僭越,而不是她的人格。
在后面的情节中刘姥姥充分绽放了其人格魅力,救贾家于水火之中。
妙玉亦是,作为槛外人的她一直冷眼旁观,但在最后贾家覆灭的大难之中她也同刘姥姥一样救其于水火之中。但程高却理解不了,直接一棒子打死,不是走火入魔就是沦落风尘,也不知道是什么恶趣味。
可怕的是,这恶趣味的接受度还很高,看到妙玉被强人掳走,不知道多少人暗爽了。
算了,先到这里吧,说多了就想骂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