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 20级历史二班 任怡然 QQ:1668686146
有一说一,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了。第一次看是几年前在济南,并且看得那就一个稀里糊涂,自然也没有参透其中的细节和深意。没想到今天在课上老师又给放映了一遍。老师说的果然不错,这部影片值得二刷三刷,甚至四刷。
如果我是第十三个陪审员,我不能保证主观的感性立场不会影响我的判断。通过老师介绍,我得知这其实是一部改编的电影,原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不得不说的是,这次的翻拍非常中国化,本土化,融入了很多本土原汁原味的元素。而且这个陪审法庭的背景设计也很巧妙。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有看到片头交代的背景——一场英美法法系学生因参加补考而需要他们的家长来模拟陪审法庭。真的很巧妙,因为众所周知中国是没有陪审员制度的。而原版美版是一个真实的案子,当然中国版也是真实案件,但美版是真正的法庭,他们真的在评判和探讨。而在中国是虚构的,是虚拟法庭。这十二个人的审判实际上根本影响不了判决(在不得知其中有检察官的前提下),他能影响什么呢?其实他们影响的是自己。如导演徐昂所说:“我认为这是中国这一版探讨的意义,中国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怨气、愤怒。你经常在网上看那种评论,愤怒的特多。他愤怒是说这件事儿有多值得愤怒,还是每个人自己生存的状态,影射到身上以后有愤怒在。所以大家很混乱,一出事儿就开始骂。”
此外,这十二位陪审员是不是太过功能化标签化了呢?导演徐昂本身也承认,这部电影在角色上一定是功能化符号化的,但其实在任何一个版本里这些角色都体现了功能化。不难理解,这也是电影表现力的需要。十二公民,十二个愤怒的人,你需要设置每个人身上愤怒的原因。原因就是这十二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背景和经历。7号陪审员是一个小商贩,日常低眉顺眼,低头哈腰,低声下气,永远在配合别人,他的愤怒在最后爆发,愤怒这种不被任何人看得起的日子。9号老头的愤怒同样不被重视,没有人听他说话,因此他可以代入案件中的证人老头,可以理解那个老头。10号是个老北京土著,和三号一样,一直像吃了枪药似的。他的愤怒在于资源被外地人所争夺,自己的儿子身为本地人,想要出人头地却如此艰难。11号大学保安是个憨厚善良的河南人,他的愤怒也就是在于地域歧视。每一个人的愤怒基于身份地位社会阶层的不同而不同。据“己”力争,各自为据。
而我最为在意的,就是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从一开始我就有些奇怪,看似已经尘埃落定,无法翻牌的案件。十一个坚决认为富二代有罪的人。只有8号自己一个人执拗地坚持着无罪,而他的理由是:“我就是想讨论讨论。”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而且自始至终他是唯一一个在陪审过程中没有揭示其身份的一位陪审员。而影片的结局最后告诉了我们答案,8号是一位检察官,是司法者。算是圆了结局。因此我会想:怪不得他一直在坚持!在这个中国版故事的在中国的环境,这样里很圆满地解释了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动机。
再次感叹一遍,这部电影改编得好。有中国的特色,也有法治价值观的输出。有人说在一个没有陪审团制度的国家翻拍这么一部电影没意义,没有土壤和根基。但是当我看完电影回到寝室,与室友分享这次的观影感受,并且用着我们朴素非专业的言论讨论影片中的陪审团制度、“无罪推定”且讨论地津津有味时,我忽然觉得,这也许就是这部影片的意义,能够输出法律观念,并且影响到每一位观众。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但十个观影的人如果有一个能get到,那就是巨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