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了中国古代毛笔的制作,这篇来讲讲中国古代墨的制作方法。
有了好的毛笔,就需要配备好的墨来进行书写或是画画,从制墨方法被发明的那一刻起,墨与中国文人就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缘。
一、制墨简史
大概从商周时期开始,古人就有了关于制墨技术的探索,西周时有“刑夷造墨”之说,《庄子·田子方》中有“舐笔和墨”的记载。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和墨”的“和”字应该理解为调和的意思,所以推测这个时期所使用的墨应该是用碳粉与胶水调和而成的墨汁。
东汉时期出现了墨块,如1996年在河南陕县刘家渠发掘的几座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五件东汉时期的墨块。墨块呈圆柱形,观察外形应该为用手捏制而成,墨块的两端都有研磨过的痕迹。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墨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制墨的墨模。如1961年在江苏镇江丹徒县出土的墨锭,通过分析研究可以认定这些墨锭便是由墨模压制而成。
南北朝人贾思勰在其所著《齐民要术·笔墨第九十一》中对制墨技术有过详细的记载:“合墨法:好醇烟,捣讫、以细绢筛于缸内,筛去草莽,若细沙尘埃。此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墨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汁梣皮中。梣,江南樊鸡木皮也。其皮入水绿色,解胶,又益墨色。可下鸡子白,去黄,五颗。亦以真朱砂一两、麝香一两,别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潼溶,见风解碎。重不得过二三两。墨之大诀如此。宁小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名家辈出,除了有时代发展的大背景外,制墨技术的发展也为这些艺术家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持,真应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了。
唐代时期制墨除了延续前期的技术和风格外,有这样几个特点:
1、很多著名的书画家参与到墨块的制作过程中,他们将制作好的墨作为礼物赠予朋友,如李白《酬张司马赠墨》一诗中写道:“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兰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
2、这个时期开始在墨块上印文字,以此来丰富墨块的表现形式,如《春渚纪墨·卷八·杂书琴事墨说》记载:“附近于内省任道源家见数种古墨,皆生平未见,多出御府所赐。其家高者,有唐高宗时镇库墨一笏,重二斤许,质坚如玉石,铭日“永徽二年镇库墨”,而不著墨工名氏。”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变,却增添了墨块的艺术色彩,使得原来单调的墨块慢慢变成文人案头不可或缺的一件艺术品。
3、唐代中国的制墨中心在河北易水和潞州,晚唐战乱,大量人口开始向南方转移,当时易水著名的制墨工匠奚超与其子奚廷珪来到了安徽,利用当地的古松炼烟制墨,开始了“徽墨”的生产时期。
到了宋代,当时的制墨中心逐渐从歙州、宣州扩展到黄山、黟州等地,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徽宗下令将歙州改为徽州,统领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黟六个县,属江南东路。“徽墨”的名称便由此时开始。
由于制墨业的繁荣,此时还出现了许多专门介绍制墨工艺的专著,如宋·李孝美所著《李孝美墨谱》三卷,上卷为图,中卷为式,下卷为法,系统介绍了制墨的工艺、墨块的品种、造型等信息。此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制墨工艺的专著,其体例和内容对后世均有较大的影响。
元代有一位叫做陆友的文人,他写了一本叫做《墨史》的专著,这本书是研究元代以前制墨史的重要史料,书中不光记载了元代以前的制墨技术,更难得的是记载了许多制墨的工匠,让后世的人们可以记住他们。
明清时期由于经济、政治等方面较元代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制墨技术又有了新的革新。如明代的制墨业分为“鉴赏型”与“市场型”两个类型。
“鉴赏型”是指那些文人雅士亲自参与到制墨过程中,制作出的一批符合文人审美要求的墨块,他们将这些墨块作为书桌案头把玩的雅物,或是赠予好友的礼物。
“市场型”就是批量生产的,专门用于人们日常书写的墨块,这种类型的墨块需求量大,价格也相对较低,适合普通大众的日常书写。
清代制墨业分为四大家,即: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前面三家属于明代歙派的传人,后面一家属明代休宁派传人。这四大家不光制墨,还著书立说,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制墨资料。
二、墨的种类及制作方法
墨分为两种即:油烟墨和松烟墨。
油烟墨就是利用桐油为原材料,将桐油点燃后的烟炱收集起来,再通过制胶、和料等工艺制成的墨。
松烟墨是指利用松树为原材料,将点燃后的烟炱收集起来,然后也采用制胶、和料等方式制成的墨。
1、油烟墨的制作方法
明代沈继孙在《墨法集要》中将油烟墨的制作流程分为二十一步,即:浸油、水盆、油盏、烟碗、灯草、烧烟、筛烟、铭胶、用药、搜烟、蒸剂、柞捣、秤剂、锤炼、丸措、样制、印脱、入灰、出灰、水池、试研。
而清代谢裕岱在《南学制墨札记》中将墨的制作方法总结为八个步骤,即:取烟、研烟、和胶、去渣、收饼、入盒、入麝、成条。
方法都大同小异,为了方便理解,暂且将油烟墨的制作过程分为原料准备和制成两个阶段。
第一步是油料的选择。南北朝时期使用的是麻子油,到了明清时期大多选择桐油。因为桐油燃烧后得到的烟最多,根据实践所得,一斤桐油至少可得烟一两三钱。新榨出的桐油需要干晒三天,使得桐油澄清,这样点烟时才能火光明亮,所谓“烟清不如油清,油清不如桐子鲜明”。
第二步准备点火。点火前需要先浸油,就是将所要添加的药物放入油中浸泡一些日子,然后将油放在火上煎,将油中沉淀出的渣滓过滤。接着就是准备灯草,油没法直接点燃,所以需要引火的工具,这个灯草就像是煤油灯的灯芯一样。将油点燃之后,再将一个容器罩放在油烟的上面,容器中熏黑的烟就是制墨所需要的油烟了。
第三步是制胶,这一步是制墨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墨的质量。《墨法集要》中说道:“凡造胶制墨,宜在正月、二月、十月、十一月,余月造者,大热则造胶不凝,制墨多碎。大寒则造胶冻裂瘃。制墨断裂,小墨尚可.大墨决不可为也。”
将胶加上水放进一个容器之内,然后将这个容器放进加有清水的大锅内,将大锅加热,利用温度将容器内的胶融化,加热过程中不停地搅拌容器内的胶,务必使其均匀融化。
第四步就是和料。将烟与胶以及需要添加的其它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这个混合的比例每家制墨的工匠都有自己的秘方,如常加入的有样皮、鸡子白、真朱砂、麝香、藤黄、生漆、皂荚、巴豆、紫草、胆矾、五倍子、钕桃、芍药皮、猪胆、鲤鱼胆、珍珠、零陵香、石榴皮、银朱、丁香、檀香等材料。
第五步压模成形。先将混合好的墨进行反复的捶打,然后取一定量的墨放入模子当中挤压成形,接着就是将做成的墨块进行晾晒。
2、松烟墨的制作方法
其制作方法也可以分为:原料准备和制成两个阶段。因松烟墨在制胶及和料等后续流程中都与前面叙述的油烟墨相类似,所以这里就只讲一下松树原料的准备以及烧烟的方法。
第一松材的选择。宋代晃季一在《墨经》中写道:“汉贵扶风、喻糜、终南山之松……晋贵九江庐山之松……唐则易州、潞州之松,上党松心尤先见贵。后唐则宣州、黄山、歙州、黟山、松罗山之松。李氏以宣歙之松类易水之松……今兖州泰山、徂徕山、岛山、峄山,沂州龟山、蒙山,密州九仙山,登州牢山,镇府五台,邢州、潞州太行山,辽州辽阳山,汝州灶君山,随州桐柏山,卫州共山,衢州柯山,池州九华山及宣歙诸山皆产松之所。兖沂登密之问山总谓之东山,镇府之山则日西山……”上面的文献将宋以前选择松树的地址大致勾勒了出来。
古人认为年代越久,含树脂越多的松树,烧出的松烟就越好。而新生的松树、山坡背阴日照时间短的松树,烧出来的烟呈青白色,而且出烟量少,一般不用做烧烟的原料。
第二烧烟的方法。从古到今松烟墨的烧造方法有很多种,为了方便理解,在此选择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介绍的“竹蓬窑”的烧制方法。
书中记载将竹蔑编成类似船篷似的圆竹蓬,一节节连接起来,大概有十丈左右,然后将竹蓬的内外和接口处粘结起来,不使其漏烟,竹蓬中留有烟道,每隔一段距离开一个小孔。
接着将松木砍成小木片,放在竹蓬的一头点燃,烟顺着烟道进入蓬内并粘附在竹蓬的内壁。等到松枝烧完,不再冒烟,竹蓬冷却之后,进入蓬内用鹅毛将附着在蓬上的烟灰收集起来。靠近竹蓬前端的“清烟”其颗粒最细,适合制作优质的书画用墨;竹蓬中间的“混烟”适合制作一般的书画墨;靠近竹蓬末端的“粗烟”可以制作成用于印刷的黑墨。
制墨的过程复杂繁复,用料种类多且考究,尤其到明清时期,许多的文人亲自参与到制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样式精美、制作考究的墨块。在这里只是对制墨过程及墨的种类做了一个粗浅的勾勒,目的是让学习书画的朋友对古代制墨有个大体上的了解,以期能解决大家心中的一些疑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