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一个商场内,一名1岁多的小男孩被一个3岁多的小女孩踩着了,男孩的母亲暴怒,要求小女孩道歉,小女孩妈妈代替孩子道歉,但男孩子妈妈坚持让小女孩道歉,最后连劝架的也不放过,大打出手。视频中,假如你是小女孩的妈妈,如果小女孩真的有在小男孩身上踩过,请问你会如何处理?
关于这位情绪失控的妈妈,有很多人对她作出了评判。有人说,这位妈妈有狂躁症;有人说,这是产后抑郁的爆发;有人说,替他的孩子可怜;有人说,大人打小孩违反道德底线;有人说,人家妈妈已经道歉还要打人,太过分了……从伦理道德来看,骂声一致指向小男孩妈妈。
也有人说,小女孩是习惯性攻击,事前的起因就是从小男孩身上踩了过去,说明小女孩没有被管教好,需要学会道歉和减少攻击性行为;有人说,小女孩妈妈在道歉后,应该及时让孩子离开情绪失控的妈妈,避免孩子受到惊吓;有人说,小女孩妈妈习惯性代替孩子道歉,没有人孩子严肃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孩子,她也有责任……从因果逻辑来看,小男孩妈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我过去的教育工作中,我也见过类似的情况:
1.两岁多的孩子在玩打人和被打的游戏,本来伤不了人,结果被家长越演越烈的;
2.孩子习惯性攻击,妈妈没有及时制止和严肃对待,变成纵容孩子,别的家长怨声载道;
3.孩子被打且不懂自我保护,对方孩子不道歉,妈妈感到委屈和过大压力,情绪爆发,行为失控;
以上三个常见情况,正好一起发生在视频中的片段!
从视频到现实,也许很多家长开始焦虑起来了,虽然我没有孩子,我也在想,未来如果:
1、我的孩子攻击别人,我又该如何处理?如何引导孩子?
2、我的孩子被欺负了,作为家长我该如何处理?如何引导孩子?
3、我在公众场合,遇到了这样难缠的人,我又该如何优雅地处理?并保护孩子?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在了解了大脑的工作机制后,我们也许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我们的大脑分为很多部分,而且各有不同的功能。
举例说,左脑帮你进行逻辑思考,把思考组织成句子,而右脑则帮你体验情感和解读非语言信息。除此之外,大脑还分上下,下层大脑(脑干和边缘系统)俗称“爬行动物脑”让你作出本能的行为和生死抉择;而“上层大脑(大脑皮层)哺乳动物脑”,引导你走向理性选择和人际交往。
这就是为什么人有时表现明智,有时表现冲动。因为大脑本身就是多重人格——有理性,有非理性;有深思熟虑,也有本能反应。难怪我们在不同的时候表现得甚至不像同一个人!
那让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是什么呢?
科学的答案是,整合大脑,让各个部分协同运作。
什么是整合?
简单来说,大脑的整合=横向整合(左脑和右脑)+ 纵向整合(上脑和下脑)
孩子的大脑在没有整合时,表现非常消极:情绪让他们不堪重负、困惑、混乱、暴躁不安、不能处理手头的情况、崩溃甚至攻击他人。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过这些经历,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大脑缺乏整合,像时好时坏的机器一样,不稳定!
相反,如果孩子的大脑横向整合得很好,左脑和右脑就能协调运作——左脑负责逻辑,右脑负责情感。如果纵向整合得很好,上层大脑就可以和下层大脑协调运作——上层大脑三思而后行,下层大脑让冲动直觉本能往正确的方向驱动。
那孩子打人或被打怎么整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占主导地位。他们还没有掌握用逻辑推理文字等方式表达感受的能力,完全是活在当下,对情绪产生应激反应。这就能解释大多数小朋友一开始由于“有口难言”,不得不用肢体接触与其他小朋友社交互动,在冲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调节好情绪,就会面临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右脑情绪泛滥,孩子会在不成功的调节之下,直接通过打人等冲动的方式,去释放右脑的压力,于是你会看到孩子表情非常激动、声音嘴唇都颤抖打起来的样子——说的有点像开头例子中小男孩的妈妈;
第二情况是,尽管情感受伤,但孩子压抑住右脑的情绪,退回到它贫瘠的、可控制的、情感荒芜的左脑中(感觉安全),用“哀莫大于心死”的语调说:“我没事”,却不知不觉被压抑不住的右脑情绪所支配,继而打自己或打别人,面无表情的刻意攻击,这样的孩子我也见过。
至于如何应对以上两种心理情况,相信你已经从描述中找到答案。
第一步,尊重右脑的感受,与孩子右脑联结。通过对右脑的认识,我们认识到逻辑道理不是带来理智对话的最佳工具,因为右脑更直接地与身体感觉以及来自大脑底部的感受相连,它的驱动力比理性思考(大脑皮层)要强大。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真实的感受。回到打人的例子,我们一开始不需要指责孩子或马上纠正它,因为在孩子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是不会听进去的;相反,通过我们感同身受的表情、语调以及身体语言以及不带偏见的倾听,告诉她/他,我们希望能够体会他的感受,让他知道他并不孤单,让他受到应有的关注,让他在你面前觉得安全,让他学会察觉自己的感受——不管是激动、兴奋、害怕、愤怒、怨恨等。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下水去就孩子的救生员,在告诉孩子下次不要游那么远之前,你得先游向他、抱着她,并且帮助他从情绪失控的洪流中上岸,右脑的联结就像救生圈,可以保证孩子漏出水面,并避免你被他惊慌之下拉下水。如果已经安抚好右脑情绪,接下来就要对左脑做工作,解决具体问题了。
第二步,与左脑对话,引导孩子分享感受和复述经历。一旦右对右联结好,那左对左的联结以及理性处理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是的,等孩子平静之后,我们就可以与他讨论不久发生的不良行为(如打人)的前因后果,一个孩子右脑配合用左脑工作的时候,家长所讲的道理、所立的规矩才能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先聆听孩子表达感受,然后跟孩子一起通过孩子的语言整理所发生的事情,这无疑能提高孩子的大脑整合能力。
怎么聆听?例如在孩子睡觉的时候,给他留一张纸条或符号,或者等孩子平静的时候,告诉他妈妈很爱他,随时愿意聆听他的感受。当然,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说出来,有些孩子愿意说出来可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强迫,可以温柔地鼓励他们,开个头,请他们补充细节,如果他们不感兴趣,不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一玩玩具一边跟他聊天,这样的效果更好!比如在搭积木、玩卡片、看绘本或者骑车的时候,孩子更愿意分享和讨论。如果孩子不想讨论的话,还可以采取其他办法,比如让他们把这件事画出来或者表演出来——如果他不愿意与你分享,就鼓励他更他喜欢的人聊,同龄小朋友、兄弟姐妹、大姐姐大哥哥都是很好的倾听者。
回顾或复盘的力量很强大,它的大脑机理却并不复杂。我们的右脑处理情绪和体验式记忆,左脑为他们赋予抽象的意义。一旦孩子学会使用自己的方式去分享自己的经历,就能以健康的方式回应一切事情——从不小心摔倒到重大的心灵创伤。
通过回顾反思,把右脑中复杂混乱的身体感觉、原始情绪、记忆体验等,用左脑清晰准确的词语和逻辑整理好,这样孩子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全局思考(whole picture)。
第三步,角色扮演和果敢训练。如果说以上两点是整合左右脑的关键,那第三步就是从外部行为上教会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了。回到开头的例子,对于打人的行为,小女孩的妈妈先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感受到孩子的感受——不管是快感、兴奋、害怕、紧张、焦虑等,然后通过聆听和沟通,帮助孩子通过孩子的表达方式回顾事情的细节,让孩子弄清楚自己打人背后的动机和想法,通过角色扮演,模仿被打孩子“会痛”的感受,与右脑联结,让孩子感同身受,结合左脑的抽象思考,给自己设立“不打人,打人会痛,会没有朋友”的因果关系。对于被打的行为,小男孩的妈妈,先按照上面两步,理解孩子的感受——可能本来没什么、焦虑、害怕、不开心等,然后帮助孩子整理自己的情绪和经历细节,把右脑混乱的情绪、记忆、印象梳理成可以平静面对的事情,并通过果敢训练(多次模拟重复未来要应对某一场景的行为,如双手外推并重复“不要打我,我会痛!”进行自我保护的训练!)
以上就是我个人认为有效的整合左右脑的方式,相信对孩子的引导会有用。
但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不可能每一分钟都和孩子在一起,当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该如何教他们行为得当、控制自己呢?有什么方式能引导孩子在某些时刻进行明智的行动和选择呢?
这正是上下脑需要解决的问题,下次再写。
参考书籍:《全脑教养法》
公众号:洛奇写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