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说,逛南京就像逛一个古董铺子,到处都是时代侵蚀的遗迹。去过南京的今人们说,南京是一个有些尴尬的城市,新不新旧不旧,有些灰头土脸,既没有小城市的娟秀恬静,也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大气。
然而无论如何,这里有六朝的兴衰,留过王谢的风流,刻着秦淮的艳迹,存着金陵十二钗的儿女往事,也有着中山陵总统府的几度风华。因此,在走起路来笃笃响的青石板上挥洒,在摇起橹来欸乃更迭的桨声灯影中荡漾,在邻家小妹脆生生的嬉笑怒骂里融化,碧水迢迢,轻舟一梦,别有一番滋味。
【一】秋波潋滟 十里秦淮梦
十月的南京还很温暖,穿一件单衣流连在秦淮河畔,细细品它的历史与今味。
我们是以夫子庙为中心四处闲逛的。秦淮河水在这一段较宽阔,向两个方向渐窄。左岸尤宽,向外凸着形成一个小小的港湾。数十只琉璃顶朱红漆身的游船靠岸排着。与之遥然相对的朱红墙上浮雕着一条金色 长龙,占满大部分墙面。稍留着的一个小角落里,三根十字架式的擎木柱上各垂挂着大红灯笼。远处屋角翘起的塔式建筑、亭榭掩映在葱翠的树木间,时有游船倏忽穿过拱桥向更深邃处荡去。
踏着石桥,手摩挲着桥栏,看过往的船只来来去去,心想这就是秦淮河啊,那个曾经那个富贾云集,各地商船昼夜往来其间,两岸酒家林立,浓酒笙歌的秦淮河;那个青楼林立,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丝竹飘渺的秦淮河;那个文人才子流连其间,佳人故事留传千古的秦淮河。画舫凌波,成江南佳丽之地的秦淮河。
想想曾在此驻足的那些女子,也都沾染了秦淮河水的灵气,个个出落得貌比西施,才及易安。每天临河梳妆、以水为镜,时有脂粉洒落水间,把女子的温婉细腻映射的格外澄澈;或临窗抚琴,轻轻流淌心底的脉脉温情,低诉款款心意;间或倚窗俯瞰,低眉凝眼处与某一位公子便有了眼神的交流,于是才子佳人式的唯美恋爱才会久唱不绝。还有那在河中泛舟的青年才俊们,觥筹交错间诗词相合;把酒欢歌后相携而归;抑或躲进灯火辉煌的青楼里幽会心中的姑娘。秦淮河畔因有了这样的男子女子才会夜夜笙歌,才会歌声笑声响彻耳畔,才不断惊扰许多人温润的梦。
秋天的秦淮河水已经有些凉了,不会再有浣衣的女子,不会再有临河梳妆的姑娘,但还会有人以她为镜,照历史、观现在、寻未来;还会有我这样一个女子揣着梦在薄凉的秋日里绕着她徘徊。
【二】乌衣巷里寻常百姓家
从文德桥南堍进入乌衣巷甓门,王谢古居纪念馆咫尺相望。纪念馆坐北朝南,呈现一派“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典雅,与夫子庙地区的明清建筑风格和谐相揉。大门上方悬以黑底金字“王导谢安纪念馆”匾额。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内来燕堂堂匾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书写,以隶体杂汉简,笔锋遒劲有力,象征着六朝时期“王谢大宅”的风范。
站在巷内,看着这些古朴的建筑,真是有一种“门外只一瞬,门内一千年”的感觉。高门大宅,宝马香车。白天画檐若云,晚上灯花如雨的“乌衣巷”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王谢两族子弟的文彩风流却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线。王谢的后人王羲之、谢灵运在中国的书法史和文学史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羲之研磨挥毫的画帖、谢灵运游走山水之间的文字将会长久的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恐怕再没有哪两个家族可以涌现出那样多的人物在文化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恐怕再没有哪个地方会像乌衣巷那样,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集中了那么多的史笔留名的身影。人们常说千古风流,首推魏晋人物晚唐诗,东晋南北朝的乌衣巷里,哪怕我们只轻轻一瞥,也已是星光满眼。
“乌衣巷”在经历了繁华与衰败后已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不管她曾经的殊荣与颓唐,我们能记住的只有那些人和事。现在,我们看到的也只是“寻常百姓家”的图景。
【三】贡院号社书写登科梦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江南贡院只剩很少的一部分了。现在的贡院陈列馆大门,就是当初贡院的中心明远楼,它是贡院里的一座四层小塔楼,楼宇层出不穷,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尽,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队贡院考试匠行动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 。“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碑文最后叹道:“今则娄百年文战之场,一时尽归商战,君子与此,可以观世变矣!”
当年的考生也是同我们的考生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吧。考试的、送考的,门口闹闹嚷嚷的。天不亮就开始点名搜夹带,大家都归号。到晚上头场题出来写在灯牌上,由号军扛着在各号里走。所谓“号”,就是一条狭长的胡同,两旁排列着号社,口上写着什么天字号,地字号等等的。每一间号社恰好容一个人坐着,坐的伏的各有一块硬板,几天里吃饭、睡觉、做文章全在这里。他们在这里书写者他们为官为名的梦想,挥洒着满腔的激情,演绎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情景。而我们今日的考试也有送考的亲戚朋友,也有各种检查,当然我们今天的考试更惬意些。
从这里走出来的文人名士也留在了史册上。风流倜傥的唐伯虎,高洁正直的郑板桥,刚正不阿的文天祥……
站在这一方皇榜前,曾经有多少欢喜与苦痛在这里上演啊。而今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这一方皇榜罢了。
【四】雨花石里雨花情
在秦淮河两岸的街道随便走走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铺子里都摆满了雨花石。大大小小的各色雨花石浸润在一个个白色的瓷盘里,颜色各异、花纹形状也绝少雷同。盘中的雨花石多是小巧的:有橘红纹理状陀螺状的、黑白相间晕染椭圆形的、水绿茶色错落排列成层叠几何图形蛋壳状的,当然还有各种颜色相互交织的不规则形的,更神奇的是还有花鸟、植株、人物嵌在其中的。看着这些神奇的石头,忍不住的要把手伸入盘中拈起一两枚来仔细的把玩一下。大的也有,但大多色泽单一且不光亮,形状也没有小石头丰富。
雨花石须养在清水里,而且要用白瓷碗或盘盛水,这样才能够欣赏雨花石的钟灵毓秀之美。因为雨花石同一般石子不同的地方,它们全是透明体,好的雨花石像玛瑙一样,有色彩斑斓的层次,这种特色,拿在手里是不大看得出,一定要把它放在水里才晶莹透彻,绚烂生辉的。水的温润与石头的坚硬正相得益彰。再加上水和光的折射作用更透出一种曲折的美,让人看上一眼就会恋上,随意把玩就会爱不释手。也因此,从古至今无数人为之痴迷。
雨花石不仅形美色美,据说还有一些美丽的传说。说得最多的是一千四百年之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讲经说法,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从这个传说来看,雨花石还真是与人间有一种奇异的缘分。也因此,许多文人骚客也都写诗作文记述雨花石了。苏轼在贬谪齐安(今湖北黄州市)任上往往于江中“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既久,得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挹水注之粲然;徐荣以《雨花石》为题写了一首七律诗;张岱在《雨花石铭》一文中称:“大父收藏雨花石,自余祖、余叔及余,积三代而得十三枚……”; 《红楼梦》中主人公贾宝玉“一落胎,嘴里便含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今人以为,此称作“通灵宝玉”的就是雨花石……雨花石之受喜爱可见一般了。
这些斑斓的石头无论是放在案头还是铺置在花盆中都能增色不少,也能因之显示出一种高雅的情调。
【五】绵绵丝锦暖暖爱
如果说雨花石是男子的最爱的话,丝锦就是女子最不嫌弃的饰物了。
在秦淮河岸的贡院街的铺子里,你绝对能找到一款适合你的丝巾或披肩、斗篷。各种式样、质地的围巾都搁置的井井有条。当然最抢眼的还是花纹刺绣的丝质古典式披肩,不管是孔雀蓝底金色凤纹刺绣的还是橄榄绿底缀烟灰色花朵的亦或是单纯大红色两头缀丝绦的……都能挑起你戴上一戴的欲望。想象着那些风月场中走出来的女子身披一袭这样的披肩怎能不令许多男子倾倒呢。现代气息浓厚的毛线或绒布围巾也是很多的,样式也更丰富些。我看到一条由上百朵毛线编成的花连缀成的围巾,功夫的细腻让人不禁叹服,这样的围巾戴起来一定温暖极了,送给恋人一条并亲自为她围上,我想她整个冬天都会暖暖的。
我也是对丝巾十分的钟情,来到南京就更不会错过这样一个饱眼福的好机会。我喜欢看各式各样的围巾,当然最钟情的还是那种色彩深厚一些的具有古典气质的披肩。我常常幻想着有一天我也能身着一袭白底紫花旗袍,一方靛蓝金黄绣花的披肩绕过两肩的走在大街上,漫步在花园里。这样有气质有美丽的梦很多女孩子都会做的,只是我更甚,以至于常常流连在卖丝巾的店铺里不断地试各样的丝巾。
且不说丝巾所能带给女子的美丽与幻想了吧。在我们现代人的意识里,丝巾其实也是一种爱情的象征。有人说:“如果一个男孩子送给女孩子一件丝巾就表示对她有爱恋之情。”这样说也是合理的。因为围巾带给人的是温暖,这也正如爱情所带给彼此的感受。给所爱的人一丝温暖在寒冷的冬日,这是多么温馨的事情啊。
有爱就有温暖,不是吗?
【后记】
在南京的短暂停留,看了不多的风景,品尝了不少的特色小吃,走了不太远的路,也只跨过很少的桥,但南京却带给了许多回忆、许多思考。历史能让人明智,这句话确实很正确。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中,都会有一种在历史中穿行的感觉,我很向往在这样的城市中有自己的一片空间,在深邃的沧桑中过一种雅致的生活。
虽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但可记之事还是很多的。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它们都在你我他的心中,过去、现在、将来。如果有一天能摇橹秦淮河上,将对南京,这个金陵之就没有什么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