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认识了石头,比我们稍大一点,辞职后做自由职业已五年。他形容这五年过得是「越过越爽」,刚开始还会有些担忧,但在自己的事情跑通之后,就再也回不去曾经上班的生活了。在大理的时候,他问过很多数字游民:「你对当前的生活满意吗,能打多少分?」很多人给出了八九十的高分,而在大城市上班的人普遍给出六十的及格分。其实细想一下,大家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根据自身条件理性抉择的成分,但更多还是过往经验塑造出的价值观的选择。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选择不同的路都需要放弃对应的东西,所以其实也不必羡慕别人的生活。而满意度的差异可能跟大环境的变差有关,也可能是对勇气的一种回报,毕竟跳出来的人对所得所失还是想得明白的。「社会需要主流生活来维持稳定的秩序,给大部分人提供确定的环境,这是必要的;而相对边缘的生活也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变化的动力可能更多来源于此。」石头也觉得大家各自做出选择就好,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大家尽可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而对其他人的选择也没有什么可评判的。
闲聊过程中,石头对时间的感受戳到了我:「最近一两年开始感觉到时间不够用了,身体的变化会直观地让你感受到这一点。」想起袁老师在一次活动中提到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只会想自己要去哪、要做什么,列出一长串的清单。但人到中年后会在去哪和做什么之后加个时间限定,曾经长长的清单也需要筛选一下,时间不够用,需要聚焦。这时候,自己做出的选择也越发重要,没有那么多可以尝试的机会了,但好在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阅历,渐渐知道自己最看重什么,并依此做出选择。
当然一切背后都有时代的因素。石头小时候经历过比较穷的日子,他周围的人和曾经的他为了脱贫会非常拼命地工作,而在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里,这样的打拼是有足够回报的。到今天很多人仍然在这种惯性中,所以石头的选择在他们那一代人中很另类。而更年轻的一代,成长在相对富足的家庭中,而到本该拼命工作积累财富的时候却遭遇了经济下行,既然疯狂内卷所得也不多,不如走走别的路子,好好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所以衰退期也未必那么糟糕,想想美国从五十年到六十年代的大转变,也许国内也将迎来一场观念的革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