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混的群里,哲学、心理、历史,艺术,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的人很多。话语中带出的大量歪果仁的名字和理论让我的大脑时常因信息量过大而堵塞了。这种感觉真难受。
大概是阅读层次还没有提升至此,社会,制法,金融。一个个领域都是陌生的,所以只好在较为熟悉的范围浅谈一二。大概小说是比较接地气的,于是先从小说入手。
以上无非是一些牢骚,我们言归正传。</p><p></p><p> 小说多种题材,而我今天只从一个方面当做切入口--推理类。</p><p> <b>推理小说界从来不缺乏新鲜的犯罪手法。</b></p><p> 从叼着烟斗在蛛丝马迹中追寻的罪犯的福尔摩斯,到如今从来都长不大的一年级小学生,太多的作者通过或诡计或利用高科技使得作案手法复杂多变,从而让读者的大脑追随线索欲罢不能。</p><p>
</p><p></p><p></p><div class="image-package"><img src="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2956262-ab123cb668f8bd6d.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imageView2/2/w/1080/q/100">
<div class="image-caption">真相只有一个</div></div><p>
</p><p></p><p> 不可否认,本格推理是吸引人的,但<b>越是精巧细密的杀人技巧,越是让人心惊胆战。</b><b>然而精细的杀人手法仍然比不上案件背后的作案动机更让人不寒而栗。</b></p><p> 最近有一个推理作家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人们视线当中--东野圭吾。</p><p> 我不知道别人是从哪本书认识的这个目前被推理界推崇的大师,而我认识他是从《白夜行》开始的。我也从白夜行开始分析。</p><p> 我们先来看看《白夜行》讲了什么。</p><blockquote> 故事围绕着一对有着不同寻常情愫的小学生展开。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内发现了一具男尸,此后19年,嫌疑人之女雪穗与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跻身上流社会,一个却在底层游走,而他们身边的人,却接二连三地离奇死去,警察经过19年的艰苦追踪,终于使真相大白。</blockquote><p> 写这本书的时候,东野圭吾的文字画风从高超的作案手法中脱出,转而通过对相同时间不同角度的描写让作案人一点一点出现。是的,没有到最后一刻才说明真相。甚至文章过半读者就已经猜到了罪犯。</p><p><b> </b> 因此通篇读下来,萦绕在我脑子中的只有一个问题<b>“为什么?”</b></p><p><b> 接二连三是个可怕的词,何况是用在了杀人频率上,所以,为什么?</b></p><p> 大多数人说亮司杀人是为了爱情,有的人说是为了赎罪。甚至电影《白夜行》干脆将亮司和雪穗拍摄成一对隐忍的恋人。</p><p> 我却觉得个中原因远比爱情要复杂。这或许就不得不说人性了。亮司和雪穗从小父母身上看到的就是扭曲而黑暗的人性,雪穗母亲为了生活让自己的女儿陪客,亮司的父亲更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猥亵了雪穗。雪穗的那个独白已经说明了她的心里环境。</p><blockquote><b> </b>“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你明白吗?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b> </b></blockquote><p> 少年时期的经历让雪穗和亮司没有感受过阳光,或是说接受阳光的窗口已被堵住。从此生活在黑暗当中,甚至意识中排斥的黑暗已经变成了赖以保护自我的爪牙和利刃。</p><p> 那个争论了千百年的论题,“善恶论”又让许多选择困难症的人无所适从了。然而,我认为<b>人性是不分善恶的。人最终的善恶是由所经历事情决定的。</b></p><p> 就像亮司和雪穗,许多人最后都在唏嘘亮司死的时候雪穗没有回头看一眼亮司,没有任何动容。但是联系前文可以想到,雪穗心中那个可以代替太阳的微弱光亮也熄灭了。雪穗从此便生在极昼之中,永远无法逃脱。如果人性中的善恶最初是黑白是各占一半,那么至此, 已无一丝白色。
这恐怕才是小说的特别之处,让许多人面对人性的阴暗面,下不了决心去痛恨去厌恶。甚至在阅读后评价成凄美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