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上记载了曾子临死前的一则小故事。故事简短,全文引述如下。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将这篇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这样的——曾子躺在床上,病危。曾子的弟子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他脚边,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 童仆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 (童仆又)说:“华美而光洁,(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赠送我的,我自己已经无力更换它了。(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如果)幸运地到了早晨, 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按照道德标准去爱护人,小人爱人则对人无原则地姑息迁就。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只要能够得死得不背礼,就足够了。”(曾元)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把他送回席子,还没躺好就死了。
文章篇幅短小,却写得生动传神,人物性格鲜明。曾子对“礼”的恪守和执着,童子的童言无忌、心直口快和坚持,乐正子春对老师的感情,曾元对父亲病危的担忧,无不跃然纸上,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曾申未着一字,却也令人遐想:他可能在亲情与“礼”之间犹豫、徘徊,也可能他觉得自己不是长子,不好发表意见。文中童子的形象特别突出,是他首先注意到了曾子不合乎“礼”的细节。在子春阻止他,不让他“乱说”的情况之下,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这显然是曾子平日里濡染熏陶的结果。他的形象对曾子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现代人是很精明的了,对曾子死前拘泥于“礼”的迂腐肯定感到很可笑吧——人都要死了,还守什么“礼”?况且这不过是生活中的小事、细节而已!曾子的执着,特别了“小处不可随便”精神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是有现实意义的。他死前说的“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更是值得今天的人们警醒。爱不是姑息、迁就、纵容,爱是有原则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不一定正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文言原文和译文均引自“百度百科”,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