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发牢骚的文章!
这几天一部近4个小时的电影被更多人知道了,名字是《大象席地而坐》,当然主要还是在比较关心电影的小圈子里。影片获得了今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如果只是这样也会有些关注,但真正让它获得大量传播的却是因为影片的导演胡波在四个月前选择了自杀,他才29岁,前途无量。
说实话在这之前我没听说过胡波,他的影片在没有获奖前我也没有关注过。对事情的了解也是在网上一篇《胡波:一位导演自杀的传说》的文章里知晓,对于这位年轻的导演为什么选择自杀,是个人、制度还是其他的原因我实在没有能力说个明白。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关注一下,相信未来几天各大电影公众号会陆续发布该热点相关的文章。但这件事昨天还是让我没怎么睡得着,主要是想到了另一个一直喜欢的导演——贾樟柯,便想多说两句。
由于开始写电影文字的缘故,养成了一些之前没有的观影习惯。遇到喜欢的电影便去了解一下导演和演员的资料,合口味就会系统的看看他们其他优秀的作品。若是遇到极喜欢的便一部也不想错过,如库布里克的电影。当然若是遇到希区柯克或者周润发这样高产的导演和演员也只能作罢,只挑选一些经典的。
其中中国大陆导演里姜文和贾樟柯的电影我全部看过且非常喜欢。姜文自不必多说,能文能武,粉丝众多,前阵子一段15秒的电影预告片也让大伙实实期待了一把。我之前也写过他的影片《鬼子来了》,这里不多说,可贾樟柯呢?
第一次知道贾樟柯是因为《贾想》,之后便按着书一部部电影看过去,早就想写一部贾樟柯的电影。一开始有点纠结写《小武》还是《三峡好人》,可到了动笔的时候却发现我是不是该写点文字介绍一下贾樟柯。这个问题之前遇到过很多次,毕竟我不能把每个读者都想成十分了解电影的人,也许我在写冯小刚,王家卫或者诺兰的时候没有必要多提,但要是写到像马丁斯科塞斯、科波拉又或是刘易斯的时候相信还是应该多写两句,诸如拍过《华尔街之狼》的导演、拍过《教父》的导演或者拿过三个影帝的伟大演员之类的介绍。
可到了贾樟柯却有些不知所措了,怎么介绍呢?
代表作《小武》、现在中国最会拍电影的导演之一还是罗列他拿过的那些国外的什么费西比国际影评人奖。胡波,一个29岁的年轻导演拿了奖,因为不幸的遭遇让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的人知道了他的存在。贾樟柯拿了多少奖?如果到大街上随便挑二十个人问问,听说过贾樟柯的人数估计不超过5个,看过他电影(超过两部)的或许能有一个,可能一个都没有。难道是因为他的电影不够出色,还是因为他没什么让大家感兴趣的事发生?
事实上大多数埋怨中国电影不行的观众他们对中国有没有好电影,有没有优秀的导演根本没那么关心,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关心的明星和导演有没有拍出他们满意的电影,去电影院的几十块钱值不值得,他们所说的中国电影不行其实是他们知道的看过的中国电影不行。可问题是他们只能看到这些电影,那些没人喜欢的文艺片只能在国外放映,大多数连放映的资格都没有,也许能拿两个奖,可几天后依旧没什么人关心。
我们在不断吐槽中国没有好电影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有一个这么优秀的中国导演不能再在自己的国家放映记录自己国家人和事的影片,他在国外的粉丝比国内还要多。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观众喜欢看那些只有剧情的公众号文章或者“什么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视频。想到结论主要有两方面:一种是已经看过电影的观众,他们看文章视频其实并不想从中获得什么新的知识,而是期待得到一些自己早已知晓的内容,然后点评一句:作者写的就是我想的(我对这部电影的认识没什么问题,连大佬和我想的都一样);还有一种是没看过电影的观众,或许他们生活中实在是太忙了,抽出两个完整的小时远离世界实在难以做到,而这类的文章和视频能很好的满足的他们的需求,几分钟看一部电影(了解大体剧情和中心思想),发个朋友圈,和好友能够聊聊便足够了。当然也有少数看到电影优秀打算再看一遍的,但毕竟是少数。
我想每一个拍电影和写影评的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一边是观众希望看到的,一边是我想告诉读者的,两者怎么平衡?现在我还没有答案,但只要我一直写下去,这个问题我就永远都不能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