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
齐天乐•蟋蟀
宋•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甫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甫约余同赋,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词甚美;余徘徊茉莉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伫之。
庚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词评】
沈祖棻《宋词赏析》
起句写人。庾郎,自况。次句写蟋蟀。以下皆人、蛩夹写。先自听者说,未闻之前,已“先自吟愁赋”,则何堪“更闻”耶?以“私语”状蛩鸣,甚切而新。“更闻”应上“先自”,透进一层。“露湿”二句,听蛩之地。“哀音”应“私语”,“语”非独“私”也,其“音”亦“哀”,又透进一层。“正思妇”二句,听蛩之人。“曲曲”二句,似问似叹,亦问亦叹,益见低徊往复之情。
过片为张炎所赏,以其“曲之意脉不断”(《词源》)也。“暗雨”应上“夜凉”,“夜凉“已是”独自甚情绪“,况”又吹暗雨“耶,再透进一层。”为谁“二句,更作一问,理愈无愈妙,情愈痴愈深。《豳》诗句,周济所谓”补凑处“(《〈宋四家词选〉序论》),陈锐所谓”太觉呆诠“(《裛碧斋词话》)者也。其病在与下文不连。若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于武陵、秦楼之下,续以“惟有楼前流水”,则通体皆活。一结又绾合“私语”、“哀音”,有余不尽。收尾蛩“声更苦”,亦与开头人“先自吟愁赋”呼应。
此词下片,当与王沂孙同调《咏蝉》比观。
这首词的主旋律是个“愁”字,沿秋色、秋声、秋思运笔,布置意象,形成“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特色。上阕有庚信《愁赋》比兴,使秋声、秋思宕向深处,丰富内涵。
下阕用砧杵之声比兴,写候馆、离宫,其“别有伤心无数”暗指四十年前被掳到北方去的宋室君臣,他们在囚禁中迎秋吊月,又有何感。“豳诗漫与”句巧妙地将上文一齐收拢。“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以陈廷焯的说法是“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一声声更苦”,结语余音袅袅。此词题材虽小,立意却比较高,意境也深沉开阔得多。
——百度百科
【意译】
丙辰年我与张功甫在达可家中饮酒,听到墙壁间有蟋蟀的叫声传来,功甫约我一同作赋,作好交给歌妓演唱。功甫先作成了一首,词写得很美。我在茉莉花间徘徊,抬头看到天空一轮秋月,心中顿时遐想联翩,不久也写了一首词。蟋蟀,在京城叫做促织,好斗;爱好斗蟋蟀的人有的用二三十万钱买一只,有的用象牙雕刻的笼子来装蟋蟀,有的建造楼台来养蟋蟀。
(一)庾信在先已经吟诵出一首《愁赋》,只听见耳边传来蟋蟀凄凄切切的叫声有如人们的窃窃私语。被露水打湿的大门外,被苔藓爬满的石井旁,都是曾听到你的叫声的地方。你的叫声哀戚,如泣如诉,让那正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思妇起身寻找机杼。机杼旁的屏风上是层峦叠嶂的远山,在这凄寒的夜晚,望着这冰冷的屏风,独自一人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那叫声仿佛是一阵冷雨吹打着西窗,断断续续和着砧杵的捣衣声,为谁而鸣?此时,候馆也迎来了秋天,离宫的上空悬着一轮明月,除这两处之外天下还有许许多多的伤心人。听到蟋蟀的叫声我随手赋词一首,孩子们在篱笆旁发现了蟋蟀欢快的呼唤着快点一盏灯来。这蟋蟀的叫声,写入琴谱,弹奏起来只让人感觉一声声都是凄苦。
(二)功甫已经先吟唱出一首如庾信《愁赋》般凄婉的词章,又听到凄凄切切的私语。露水打湿的门外,铺满苔藓的石井旁,都是你曾啼鸣的地方。你的哀鸣如泣如诉,让辗转反侧的思妇无法入眠,起来寻找机杼,借纺织来打发这漫漫长夜。屏风上层峦叠嶂,在这凄清的秋夜,一个人独守空房,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该是怎样的孤寂难熬。
那蟋蟀的叫声仿佛西窗吹来一阵冷雨,为谁时断时续,与砧杵的捣衣声相互应和?在蟋蟀声声的夜晚,那漂泊异乡暂居候馆的游子,每到秋风渐起,总会勾起那悠远的思乡愁绪;那偏居离宫被皇上冷落的嫔妃,每每抬头望见夜空的那轮秋月,幽怨的心绪只会更加浓重。《诗经豳风》把蟋蟀写入了诗歌,孩子们高兴地打着灯到篱墙边捉蟋蟀。有人将蟋蟀的叫声谱成琴曲,弹奏起来,一声声都是凄苦。
【赏析】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此词写蟋蟀,但我们却看不到蟋蟀的模样。读完此词只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愁绪弥漫全词,全不像一首咏物词,而仿佛是一曲人间的悲歌,熔铸了人世间总总的哀愁,读之令人心有戚戚。
词的上阕写虫声触发思妇哀怨。“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起句,庾信愁赋起兴,用一“愁”字总领全词,奠定了全词哀愁的情感基调。杜甫诗云:“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最擅长吟哀愁之作,“先自”用庾信《愁赋》中的哀愁,“更闻”引出蟋蟀凄凄切切如私语般的叫声。想起庾信的愁赋,再加之听到蟋蟀凄切的私语,让人不禁顿时跌落到了姜夔营造的凄楚哀愁的境界里去了。诗人由此展开联想,“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这凄切的叫声仿佛无处不在,雨露打湿的铜门外,爬满青苔的石井旁,处处都能听到蟋蟀那凄切的私语。此句实写蟋蟀的叫声遍人间,虚写能听到蟋蟀叫声之处即是有人哀愁之处,意味着人间处处有哀愁。
接下来就具体写到哪些人听到蟋蟀叫声触发哀愁。“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这私语仿佛在诉说着那无尽的哀愁,如泣如诉,如此哀戚的叫声,如何不让“思妇起彷徨”,听到这叫声,正辗转反侧的思妇,越发难以成眠,索性起身,走到织布机前,拿起梭子,开始为远在他乡的亲人织造冬衣,以此打发漫漫长夜。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进一步抒写思妇心情。词人不明写思妇独守空房的孤寂,而是用一问句“甚情绪”来写,让读者自己去想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伴随思妇的只有那,画着重重山水的屏风,那种凄凉的心境又有谁人理解?或许此时的思妇面对着屏风思绪早已飘到重重山水之外的亲人身边,或许她会想与自己隔着千山万水的亲人如今在做什么呢?他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在思念着自己呢?秋天渐起,他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身边呢?冬天就要来临了,我为他做的冬衣能否送到?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词的下阕进一步抒写虫声引发的愁怨的广度和深度。张炎《词源》:作慢词,看是甚题目,先择曲名,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则曲之意脉不断矣。上片歇拍“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描写思妇愁怀正不可开解,过片接入“西窗又吹暗雨”,写出思妇更闻有如冷雨敲窗的虫鸣声,此时此际,情何以堪?期间只用一“又”字承接,分片明显而曲意连贯,如环无端,艺术手法确实高妙。(《宋词三百首全译》沙灵娜)
“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断断续续和着砧杵的捣衣声,为谁而悲鸣?至此,大自然的蟋蟀声和人间的砧声、杵声连成一片,“为谁”又一疑问句,将词的境界进一步拓展,引出下文,蟋蟀声触动着那天涯孤客的愁绪,先写蟋蟀声勾起闺中思妇的思夫之愁,再到候馆、离宫,处处都能听到蟋蟀的叫声,“别有伤心无数”人间不止闺中思妇、候馆游子、离宫宫女,人间别的地方还有无数伤心人,闻蟋蟀声触动有愁怨,天下人的愁怨织成一片。
“《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词人说自己受到蟋蟀声的感染而率意为诗了。世间那些孩童们他们不知人间有愁怨,开心地呼唤着同伴快点拿灯来,篱笆旁边有蟋蟀。此句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差,以乐景写哀情。正如陈延焯所说:“以无知儿女之乐 ,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这充满童趣的呼灯捉蟋蟀的画面写入琴谱弹奏起来只会“一声声更苦”。此时词人将自己自伤身世的喟叹,与天下思妇,游子,宫女的愁怨连成一片。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现实,使得本词有了更深广的现实意义。
2018年1月26日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