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但在我的心里,某个柔软的角落,童年一直都在,故乡还是那么美。
《城南旧事》是林海因的自传体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五个各自独立的小故事在林英子的童年接连展开。
林英子随着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生活,他们住在一条普通的胡同里,小英子天真烂漫而又敏感善良。她对一切都是那么好奇,住在惠安馆的疯子,被养父母虐待的妞儿,躲在荒草丛中的贼,逃出牢笼的兰姨娘,在自己家做奶妈的宋妈。
她好奇,探索,同情,在一次次离别中慢慢长大,直到“父亲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13岁,父亲去世,她是长女,母亲不过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她还有六七个弟弟妹妹,生活的重担可想而知。
《城南旧事》讲到她的父亲去世就结束了,童年结束了,里面所有的故事都是悲剧。小英子用自己童稚的眼光仰起头来打量成人的世界,他们轻易的分出人的好坏,善恶,美丑,可她不懂他们的复杂,她看到的明明和他们说的不是一个样子的。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在小英子六岁的时候,遇到了惠安馆的疯子和被养父母虐待的妞儿,成为朋友,后来她们消失在她的生命中。
在她七岁那年,遇到了荒草丛中的贼,他们相约去看海,后来他被逮捕,她失去了他。
她八岁那年,遇到了兰姨娘,看到父亲喜欢兰姨娘,她撮合兰姨娘和德先叔在一起,后来他们一起离开,兰姨娘告诉她她是个大姑娘了。
她九岁那年,宋妈一夕一间获悉自己的儿子死了,女儿被卖了,后来宋妈随丈夫离开,宋妈告诉她她已经长大了。
她十三岁,小学六年级毕业做为代表发言,父亲告诉她她已经长大了,等她回到家,父亲死了,她真的长大了。
一次次与人离别,一次次与过去告别,童年太快,还没抓住,突然不得不长大了。
林海因的故事充满了人性美,这种人性美如何体现,最好不过儿童的眼光,儿童内心纯净,不会带有有色眼光,比如惠安馆里的疯子,除了不谙世事的儿童,谁会去和疯子交朋友,大家只会远远的躲着,暗地里悄悄打听。知道了事件的始末也不过只是一阵唏嘘,过后该干嘛干嘛。成人的世界复杂也冷漠,他们都曾是“小英子”,后来热衷于成人的处事规则。
小英子与身边各式各样的人接触,他们善良,勤劳,朴实,却又是悲剧的,这种悲剧是时代的烙印,尤其是女性的悲剧,林海因笔下大部分人物都是女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性格不同,出身不同,也各自有不同的悲剧。
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在小英子脑海中成了一幅幅哀伤的画,她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袋想象,使得这些悲剧磨去了尖锐和疼痛,似乎只剩下了沉沉的相思和淡淡的哀愁。林海因正是通过这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带领人们重温了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
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遭遇爱情的背叛和抛弃,未婚先孕在乡下生下孩子,孩子随即被扔在了城墙底下,她被封建礼教逼疯了。
兰姨娘三岁就被母亲卖了救生病的哥哥,然后辗转在各个烟花场所,后被一个可以做爷爷的人买下,圈养起来,她受不了逃了出来。最后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而离开。
宋妈来自乡下,男人好吃懒做还打她,她留下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受苦,自己出来给别人当奶妈,最后才知道儿子已死,女儿也被卖了,最后她随男人回去了。
小英子的妈妈,接连不断的怀孕,她的肚子似乎永远都是大的,小英子的爸爸就是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长,他专制,有好色,小英子妈妈挺着大肚子在厨房炒菜,他却能在屋里调戏兰姨娘,在日本吃花酒,一吃一晚上,小英子妈妈只能在家里哭着等他。
她们每个人都是一出悲剧,被封建伦理道德压的喘不过气来,林海因希望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来对广大的女性以同情和抚慰。进而对生活在底层社会的人们以关注和同情。
这又是一部乡愁的代表作,林海因五岁来到北京,三十几岁又离开北京回到台湾。她深深地思念北京胡同里那些景和那些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对井窝子的描写。
出了胡同口往南走几步,就是井窝子,这里满地是水,有的地方结成薄薄的冰,独轮的水车来一辆去一辆,他们扭着屁股推车,车子吱吱扭扭的响,好刺耳,我要堵起耳朵啦!井窝子有两个人在向深井里打水,水打上来倒在一个好大的水槽里,推水的人就在大水槽里接了水再送到各家去。
她用自己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再现了北京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普罗大众的生活场景,用一支笔平实的勾勒出一幅幅绝美的画面。
《城南旧事》一书既是林海因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是林海因最具影响的作品。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林海因父亲早逝,这使得她急匆匆告别了童年,所以她写了这本书。“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再回首,其实早就物异人非,就是小英子也不再是童年的小英子,她身上有不属于童年孩子的特质,这无疑是林海因几十年生活阅历的体现。
比如,在《惠安馆》中,小英子才六岁,她一面内心纯净善良,一面又有大人圆滑的一面,比如她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比如她知道妞儿不是爸妈亲生的,这样大的是她能自己憋着谁也不告诉,比如疯子和妞儿要出走,小英子居然能把盘缠都给她们准备好,这实在不像一个六岁的孩子能做的。
这更像是林海因赋予小英子的,她的童年应该怎么做,这是一种期许。
再比如《我们去看海中》,小英子结识一个贼,为了供弟弟飘洋过海去读书而选择偷东西,小英子觉得他很善良,嘴唇厚厚的是个好人,和他成为朋友,一次偶然她捡到了一个小金佛,被便衣警察看到,问她在哪捡的,她说出了那片荒地,就这么把贼送到了警察手里。
但是,这个故事绝不会写成小英子总看到一个人转来转去,就和贼说了说,而贼警觉,逃脱了警察的抓捕。同样是天真烂漫不设防,却完全不同的结果。
尽管林海因决定用儿童视角体味底层社会人们的挣扎,善良,是和大人们想的不一样的。但结局还是人们期许的那样。
再比如小英子知道爸爸对兰姨娘有意,就撮合兰姨娘和德先叔叔,她一步步实施自己的计划,直到他们在一起,最后他们要走,她居然同情自己的爸爸,一个八岁的孩子,遇到这样的事,断不会对父亲生出同情来。
小英子用自己的聪明勇敢帮助疯子和妞儿逃跑,结果俩人死了,让世人觉得疯子是要拐跑小孩子,还是不得不屈从现实,现实中疯子只能是疯子,她不可能带着妞儿成功找到孩子的父亲。
在这些故事里,小英子改变了能改变的,不得不接受不能改变的,宋妈的离开,父亲的去世,她只能眼睁睁看着,什么改变也做不了。
可是生活哪里能重来,童年过去就是过去了,即便梦回童年,那个你也不再是你,那些景也早已变了又变,童年的痕迹几乎消失殆尽了。我们只能想象着自己的童年,就已足够温暖。
最后,借用林海因的话:“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合上《城南旧事》,童年涌进我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