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曾说,安然度日,甚至不为经典和教义所动。
有一些感触,不到一定的年纪不懂,比如对于时间,还有平凡的生活的理解。
在微博看到对许渊冲的采访,百岁的他独自生活,翻译的热情仍在,有时依旧熬夜。评论里有人评论:原来熬夜能让人长寿啊!或许是这份对事业的热爱让他忘记了年龄吧!
他说,我一个一百岁的人要钱干什么。他的眼里只有他要做的事,这样的感觉真好。
禅宗总说要人活在当下,其实就是把关注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因为放在别人的身上就是苦。无论是归咎责任还是放置期待,都容易让心陷入失望和怨愤,心绪不宁,不安于时,无法静定,就无法获得智慧。
释迦牟尼基于道德,怜悯和深思,教导人类放下揣测和复杂,也放下痛苦,去获得内心的自由。
但是后来,释迦入世后,各种清规戒律建立,大家关于戒律意见不一,导致了佛教的分裂。
后来,慢慢佛教经典的阐释变得依赖文字。直到达摩在公元520年从南海上岸,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位禅僧。
他摒弃了隐晦佛经中的教义和戒律。针对理论,哲学和智慧,他说:教诲有何好?终极智慧不需要只言片语。教诲乃字与词,但道终究不可道。
他说经典教义,经书庙宇都是“相”,执着于相,就已成魔。
安然度日,甚至不为经典和教义所动,看清自己的本性,这些只能由你自己完成,也就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在中国本土的道家思想里,人的生命是一场“逍遥游”,每一个瞬间都有其价值和意义,道存在于一切事物和行为里。
东郭子问于庄子:所谓道,恶乎在?
无所不在。
禅宗东渡日本后,更是融入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茶道,花道,剑道,建筑,美学等等。
在日本僧人空海的意识里,绘画,雕刻,诗歌,甚至行为举止以及文化宗教中所有的器具等都是恰当的思维方式的载体,是美好的现实的体现。
后来,能阿弥在茶室里布置挂轴,香炉,插花等形式,像禅寺书院的风格,茶空间更小,又加入一些质朴和禁欲的体验。
后来珠光悟出,“禅茶一味”。
而茶之集大成者千利休则邀请人们赞美“赏笔者之徳”,完全投身这当下的一瞬间,专注于眼前之事,且吃茶。
最近在一席看黄晓丹讲文天祥,有许多感动处。特别是崖山之战,他北上之后,在元人的大牢里,包括皇帝在内的游说投敌和远处幕僚游说他就义报国之后,他又写出了很美很平静的诗。
北大一位老师说,这是因为他意识到了生命的价值超出了社会伦理的价值。
这个论点让我打破了对儒家的思想的认知,也好像理解了那些历代的山林隐士的价值。因为根据功利主义的看法,那些隐士无意于社会的发展,甚至现在有些理科人士也是无视或者轻视文科的价值和精神的力量的。
松尾芭蕉有很出名俳句,“章鱼壶中梦,无常夏夜月”“兵火连天处,今朝草如茵”。
人世如梦幻,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
如果不带偏执,快乐和伤悲都是圆满的,不过是全身心的投入当下的生活,还会有其他瞬间与此刻相同吗?
打开心胸,不怀成见与评判,不存依恋。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道是平常心,安然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