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历史,许多重大的事情都极具戏剧性。看过之后,我们总是不禁惊叹,如果当时那样,历史又会怎样?杜牧也曾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尽管主观意愿上,我会对历史进行假设,将其往正面的方向想象,但是联系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关理论细细想来,历史却是不容假设的。
就以赤壁之战为例,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东风”是后来人在谈论曹操失败原因之时逃不开的话题。在人们眼中,是这偶然的东风促成了这场战役以少胜多的结果。易中天也在《品三国》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曹操的失败,实在是运气不好。” 人也常常设想假如没有刮起东风,历史又将如何改写。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假设。事件在发展的过程中本就存在多多种种可能与难以确定的趋势。但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也具有确定不移、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发现,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昨日戏剧性的事件,很有可能在明日再现,不去把握偶然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反而在不断设想不会出现的假设后的结果,只能在无限的遗憾中扼腕长叹。
在我看来,赤壁之战的结果虽然算是一个巧合,具有戏剧性和偶然性,但也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曹操惨败的原因不仅仅是那予以周郎便的东风。在客观上,首先,来在北方的曹操的军队并不擅长水战;其次,经过长途跋涉,士兵们水土不服,军中瘟疫横行;另外,曹操庞大的军队中有一部部分是新降服的刘表旧部,人心不齐。而周瑜、刘备联手,团结一致,全军上下士气高昂,其实力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军队想要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并不容易。
但是,曹操自身的骄傲自满使得他低估了上述这些不利因素对这场战役的影响。赤壁之战是在曹操获得一连串胜利的背景下发生的,再加上他曾是另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的胜利方,骄傲自满的情绪很难不产生。也正是因他的骄傲自满使他放松了警惕,轻信了诈降的黄盖。黄盖这也才有机会带着装满油、柴的小船顺风驶向曹营, 乘势一把火烧毁了曹军的战船和营寨。另外,我认为曹操一定注意到了上述的不利因素,否则也不会特意用铁索将战船顺次联接起来。但正是这一做法,为东吴用“火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不可否认,排除掉偶然因素——东风,曹操一方于赤壁之战更具优势,但他却戏剧性地败北。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具有偶然性的结果其后又存在着其必然性。所谓“骄兵必败”宛城之战、鄱阳湖之战,甚至是官渡之战,一系列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原本的优势方的骄傲自满。尽管历史发展的趋势尽管是不变的,但其中具体的事物发展趋势却可以是多样的。就像曹操,握在手中的胜利也可以因为自己的骄傲瞬间飞走。我想,曹操大概也曾设想,假如自己没有轻信黄忠,加入自己没有将战船链接,加入自己当时没有那么笃定东风一定不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根本就不会存在。可惜假如就是假如,与其一味的设想,增加自己的悔恨,还不如总结自己参与的两场战役的经验,将“骄兵必败”铭记于心,勿使后来又复哀如今之哀。
尽管具体的事物发展趋势却可以是多样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干预。但是,于历史而言,其发展的趋势确是固定的。这时候,人们的假设就显得十分幼稚。就比如,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借口是林则徐负责的虎门销烟运动。中国也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如果不发动虎门销烟运动,中国就不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这种假设不成立。当时,普通人吸食鸦片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家破人亡。于社会而言呢?英国人贩卖鸦片过程中流通的货币大多是金银,这就导致中国的金银大量流出,物以稀为贵,从而使得老百姓手中的铜钱贬值,中国的平民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中国的社会是会崩溃的。如果负责这次硝烟运动的不是林则徐,而是一个鱼肉百姓,轻易就能被外国商人收买的官员,这场运动无疾而返。历史上必然会出现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廉官员,如林则徐一般,落实另一场硝烟运动。
再者,即使没有硝烟运动,中国也逃不开被侵略的命运。当时已经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急需拓宽海外市场。所谓弱国无外交。对于强大的国家,他们采取和平交往的策略,对于弱小的国家,便直接侵略。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战略,实力不能与他们抗衡。这些国家在之前没有侵略中国,不过因为中国在他们脑海中的形象是强大的。无论是从他们无法通过和平往来的方式打开中国广阔的市场角度,还是从清政府“纸老虎”的实质早晚要露馅的角度来看,中国都逃不开被侵略的命运。
在评价某个历史事件时,“导火索”这个字眼经常被提及。这个导火索的外形,出现的时间地点是有多种可能的,其体现了历史的偶然性。但导火索一定会出现,其所属的炸药也定会被引爆。这即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毫无意义。
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偶然事件,还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充满浪漫色彩的“假如”都没有什么意义。与其在在无限的遗憾中扼腕长叹不如鉴古知今,坐看一代代历史波澜,做历史的弄潮儿,将会是一种超世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