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瑾七
6年几千人的大公司,4年十几个人的小公司,近10年的职场经验,让我有机会看到在企业、职场这个架构平台下,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好,职场人的狗咬狗。
职场上我们常常听到有人热衷推崇团队合作,叫人不要单打独斗。然而提出这种论调的往往是管理者、统治阶层,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无疑是为了更好的驾驭下属。
大公司里的内耗,人浮于事,能力高低的判断标准,不是你是否能完成一件事情,而是你是否周旋在一群人中,抓住了高处、又踩实了低处。
很多人十分捧场一句“大公司做人、小公司做事”的论点,这种认知真的是让人脊背发凉。不过凉过之后,有那么一点小庆幸,原来有这么多人还缺乏对职场的正确认知,这些人注定是要在职场中被扭曲掉。
职场人为什么不合作,其根源在于合作本身。
~ 1 ~
如果你在一个公司中做的工作,不分职位高低,需要与另外几个人共同完成,那么意味着管理的混乱,以及管理者的狡诈。
首先,从管理成本而言,同一件事情,在工作量合理的情况下,不应该安排一个以上的人去做。因为这会明显的产生责任分配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的内耗产生。
而内耗的产生,往往对上级、对直属的管理者最有利,他们为了控制、驾驭下属,用内耗做阻力可以让下属很难建功立业;其次他们可以通过权责分配不清、在可使用的人员足够多的情况下,让下属之间产生竞争,两个或者几个同工种者,为了能尽快打破所处的被动局面,会竭力的争取更多的工作表现机会,从而形成对上司的依赖,进而言听计从。如果这其中有人反抗或者产生分歧意见,作为管理者完全可以用给冷板凳的方法,使其退缩或屈服。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人是有原罪的,原罪在于他的懒惰、冷漠和自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纽约市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但是震惊整个美国的不是凶杀案的凶残程度、犯罪分子的恶劣手段,而是旁观者的无视。
当时,一个年轻的女孩被人追杀,在长达半个小时的作案里,女孩一直在呼救,接近四十户居民听到了呼救,却没有任何一个人上前阻止,连报警电话也没有打。
心理学家将这种冷漠归类为“旁观者效应”。也就是说,在看到有除我以外的其他人在场,也目击残忍的谋杀事件,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去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谁都没有行动展开救助,尽管看起来大家都有责任,但是似乎每个人都不用负责。
关于旁观者效应,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独自承担所有责任,需要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就不存在观察其他人,从而被分散注意力的情况,责任要独自承担,所以完成某事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这个举例很清楚的阐述了,人多其实是坏事,因为大家没有合作只有旁观。
就如我们熟知的“一个和尚有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不聚焦挑水这件事情本身,而是观察其他两个的行为,不独立担责,相互踢皮球,最后都没水喝。这也是“个体有结果”与“群体不合作”的对比。
~ 2 ~
关于团队的认知,有一个极其生动的例子。
如果你去抓一只螃蟹,它一定会尽力的爬,爬到逃走为止,但是只要把一群螃蟹放在一个篓子里,连盖子都不用盖,也不用担心他们爬出来。为什么?因为只要一只想往上爬,其他螃蟹会不遗余力地把它拽回来,一副“谁也别想爬出去”的姿态,最后的结果,谁也爬不出去,谁也别想爬出去。
这种现象在职场里非常常见。
如果你是一个和团队成员行动方式不一致、或者表现尤为突出的人,那么你将被集体唾弃。因为其他享受着温水煮青蛙日子的团队伙伴,不会允许你这样的人存在的。
这也为那些在职场里不温不火,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的人找到了很好的借口,他们可以说我的同伴跟其他呆在篓子里的螃蟹一样,一直死拖住我不放,所以我没办法发展。
~ 3 ~
有人说,我的环境中,没有温水青蛙,也没有旁观者,我们权责清晰的,为什么还是不能合作。
这又将事情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什么样的人才能更好的合作。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夫妻档、兄弟邦,一开始做事业,大家都是非常团结,甚至最艰难最苦的日子都能熬过来,但是到了下一个阶段,反而分崩离析。
本质上来说,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做一件事情的内驱动力都是不同的。一开始之所以能合作,是初期既定的原始目标一致,当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达到了,每个人处于的位置又不同,又会根据个体的需求,产生新的目标。
~ 4 ~
看清了团队合作的本质之后,我们都会思考,既然职场的团队合作有这么多的陷阱,我们又要如何在职场中自处?
首先,不要陷入上司给你设下的坑。
职场就是一个做事赚钱的地方,我们不需要和同事、领导打感情牌。事情做好,我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如何做才是做好事情,我们要有清晰的权责意识。
即使是需要几个人,几个部门共同去完成的任务,领导在分配的时候有责任将权责清晰话。
即使不醒,我们身处了灰色地带,也不要陷入这样的泥澡,妄图浑水摸鱼混日子,因为最终混掉的是我们自己的时间。我们应该尽力主张权责清晰,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做好分内的工作。
其次,时刻警惕自己陷入工作以外的攀比和对比之中。
当你在职场工作的过程中,因为陷入人际关系、工作分工的对比中而苦恼的时候,要警惕自己是否陷入内耗,而被迫阻碍了工作能力本身的提升。
如果是,一定要及时止损。同样的时间如果消耗在如何平衡和所谓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分配、互相牵制之中,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不要轻易的被职场中企图通过这些制衡驾驭你的上级及管理者控制,你需要独立思考。
研究表明组织内耗与群体规模关系密切,人越多,内耗越严重。说白了,人越多,各怀鬼胎的可能性就越多,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复杂。
相比之下,一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的专注度和能动性更高,被干扰的情况更少,相反,人越多主观能动性越差,多了依附,也多了牵制。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眼界、锻炼了足够的能力,能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时,简单的说你有这个自信的时候,建议如果在大公司里没有很好的位置让你成长和发挥,可以考虑跳到相对规模小的部门或者公司发展,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 5 ~
身处中国社会中,我们必须看清楚一个事实,中国人具有根深蒂固的不合作精神。
面对台独、辱华、中国人可以团结起来、群起愤之。但亲兄弟、亲姐妹、结了婚都只会顾着自己的小家。
你问:这种劣根性是如何形成的,要从我们几千年的文化说起。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庭以及私人关系的作用,它决定了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信任结构和整个社会的低信任水平。
但一个社会的信任水平、合作水平不取决于亲缘信任,而是取决于一般人的信任程度。相比美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不信任一般人,也就是说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
中国人的行为处世通常有"看人说话"、"因人而异"这种偏重人的关系而轻视客观事物的倾向。
在当前中国,要有效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一般信任和基本合作精神,需要依赖市场经济的扩展。
反过来说,我们如果希望能在合作关系下发展自我,需要一个更加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不应该是小城市、不应该是农村,不会是私人作坊、不会是国企,而应该是经济相对发达的一线城市,可能是一个管理体制相对完善的跨国企业。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进入一线城市的跨国公司,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寻求合作共赢,就应该是寻找和自己的价值观、认知体系相对一致的团队。
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不是资本实力、也并非发展战略或者技术硬件、而是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
而对个人而言,能有幸找到并加入到这样一个团队中,将自己的力量最大化发挥,并共同进步实现共赢,是最美好的职场体验。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职业规划蓝图,如果你有,它值得你拼尽全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