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罗胖的《知识就是力量》,有感而发。
这一期的主题是“怎样把自己嫁出去”。里面有一个论点让我印象深刻,现代女性结婚往往很犹豫。犹豫这个词,也体现了女性在选择是否要结婚,选择是否跟某个人结婚时是非常迟疑的,难以做决定的。
罗胖认为,现代女性结婚犹豫,往往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择偶条件不再清晰简单。第二个是对婚姻承诺的信任感缺失。
1. 择偶条件不再清晰简单。
这个观点的诠释角度主要是认为我们人类的需求不断地增加,变得多元化。需求不明意味着我们自身对择偶条件不那么清晰。但是,我认为,每个人即便对另一半的要求不断地增加,必然有一、两个是必须要拥有的。不拥有就难受,不拥有就不快乐。原因是我本身已经拥有了这些东西了。那在对另一半的要求当中,我都有这些这些东西了,你至少要差不多吧?你至少要满足我一些要求吧?罗胖对于这种情况,将它定义为心智模式。他认为,这种心智模式很有可能埋下了今后婚姻和恋爱解体的种子。
但我认为,择偶时有这样的心智模式是正常的,换一句话说,叫门当户对。只不过当你选择了另一半,步入婚姻后,这种心智模式就需要改变了(心智模式是否能够随时切换,这就另一说了)。
基于这种心智模式下,择偶条件在某些必然需求下还是相对比较清晰的。但问题是我们往往被现实所屈服。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我们怎么能够提出那样的择偶条件呢?抑或者对于有对象的人(目前可能不是最符合自身的择偶标准),我们总是抱有一丝幻想,万一几年后他抓住了机会,渐渐符合标准了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选择是,拖着,不去解决。
2. 对婚姻承诺的信任感缺失。
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某些原生家庭的婚姻失败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让孩子会对婚姻体制产生失望,甚至会选择逃避,不去面对。此外,由于网络的发达,诱惑的增多,让一些乐于尝鲜的人们选择了背叛和诱惑。很多人对于婚姻慢慢失望,本质上也是对另一半的失望。
同时,随着女性的能力不断增强,大量的女性自己可以获取到财富、名声。这个时候,我们真的需要男人的存在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要回归到传统婚姻与现代婚姻的区别。传统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养育后代,所以结婚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现代婚姻,结婚不是必然的。结婚可以是一种选择。你获得的是一个相互协作的伙伴。
所以,是否要结婚,回归于能否找到一个协同进化的另一半。在这个婚姻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一个观念,先学会接纳你的另一半,然后再将自己放进去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