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思维格栅模型
本章我们就要揭开“格栅理论”的真容啦~~~
略过铺垫内容,直接上干货,今天分享3大观点:
1“普世智慧”& 格栅模型
查理有一次给学生讲课,没有讨论股票市场,而是在谈论“挑选股票是为人处世智慧的一个应用分支”,还启发他们不要把这些知识(市场、金融学和经济学方面)当作相互孤立的学科,而是当作一个结合了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和数学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更广阔的视角下,他认为各学科是相互交叉的,而且彼此在交叉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加强。一个爱思考的人会从每个学科中得出非常出色的思维模型,这些重要的想法相互借鉴,产生融会贯通的理解,在这个方向上深耕的人,正在逐步掌握“普世智慧”。
为了更清晰说明他的观点,查理用了一个形象的名词—— “格栅模型”,在我们的头脑中可能有很多模型,他说“你应该把你的经验,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获得的,分类安置在这个格栅模型中”。
查理坚信,通过整个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建立起的思维格栅理论框架,是获取超额投资回报的强有力的途径,如果从不同学科的角度都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样作出的投资决策会更正确。
影响还不止于此(投资),那些致力于理解这种关联知识的人,能更好的为人处世,他们不仅能成为好的投资者,同时还是好领导、好市民、好父母、好配偶和良师益友。
2 如何才能获得“普世智慧”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从许多不同的知识领域获取那些有价值的概念,或者模型,其次是学习如何识别其中类似的模式,前者是自我学习,后者是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看问题。
从各学科吸取知识,看似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幸运的是,你无需成为每个领域的专家,你只需要学习基本原理——查理称为“了不起的思想”,你要真正掌握它们的让他们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和我们既有的思维方法相反。因为我们在花费多年时间学习一门专业学科之后,现在却被要求去自学其他学科,被要求不要局限在学过的学科里,要突破自己的专业藩篱,看看周边的世界。
然而,当你让自己跨越了眼前的藩篱,就能够观察到在其他领域发生的相近事情,辨别不同的思维模式,然后,一个概念会被另一个概念强化,这个概念又会被第三个概念强化,如此不断发展,你就会发现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虽然你不用成为每个模型的专家,但仍需掌握这些模型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关键是找寻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
3 建立和运用格栅思维的过程是思维的创新,桥梁是“比喻”和“联想”
创新思维需要我们掌握两个重要的步骤:第一步,我们要明白获得知识的基本框架;第二步,要了解使用比喻及其益处。
语言学家乔治.拉科夫和马克.约翰逊说:“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于比喻。”
(笔者感悟:读到此有豁然开朗之感,对了,就是这个我们从小学语文课上学到的修辞手法,“比喻”“联想”,说明了这个复杂的世界,简明、生动的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我们说“工作就是炼狱”~~~
霍兰德说,比喻不仅是一种生动的表达方式,甚至比起所代表的思考过程更深入,它可以帮我们将想法纳入到模型中,而这代表着思维的创新。
是的,比喻可以通过与一个熟知的概念做比较来讲解新概念,通过简单的模型来描述一个思想,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类似的复杂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表达已经存在的思想,还能激发新思想。
“格栅”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每个格栅就像一个知识领域,两个格栅的链接可以看成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
查理说,这是一个“超级强大的力量”,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它拥有临界物质爆炸的威力。
(笔者感悟: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篱笆”的造型,单看一根根一条条的枝条,似乎用处并不大,但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变成了更新颖、更坚固、更强大、能发挥更大作用……的新物种)
最后,以查理本人的观点来总结全文:
真正的学习和持续的成功属于那些首先构建出格栅思维模式,然后运用整体性、多样性的方式思考的人。这可能需要要花一些精力,尤其是当你已经接受了专业性教育的时候,一旦这些思维模型刻入你的大脑,你就能理智地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你可以明白和掌握能够更好的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你要做的是理解它,构建出正确的思维习惯。
在回答斯坦福的学生关于开发思维模式的方式问题时,他还说:
世俗(普世)智慧是非常、非常简单的,由一些相应的准则和真正的大智慧,在寻找它们的时候很有趣,重要的是,这种乐趣不会终止,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很多财富,我自己已经测试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