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聪明的汉斯 马会做数学题?
我想学心理学,觉得写作时能引用心理学实验,显得很有理论基础,另外,可更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特别是女人和孩子的想法,男人和女人想法差异这么大,究竟是为什么?如何能够搞定孩子?
在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特别是《这才是心理学》,让我对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比我想象的更加枯燥,也比我想象的更有趣。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他写的《这才是心理学》第1版出版于1983年,近30年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目前已经到了第11版。它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以幽默的语言,结合一些有趣的实例,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概率推理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先看几个有些让人迷惑的例子:
1.看看下面这段描述是否符合你的情况?
首先你非常需要别人喜欢你,你也非常需要别人佩服你。你对自己往往求全责备。你有大量的潜能没有开发利用,你还没有把它变成你的优势。你在个性方面有一些弱点,但一般来说你有能力进行弥补。外表上,你守纪律、受控制,而在内心里往往感到烦恼和没有安全感,你时常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疑惑,不知道自己做对了还是做错了。有时你是外向的,你和蔼可亲,容易交往,善于交际;但有时你又是内向的,小心谨慎,沉默寡言。.......
你是不是觉得非常的准啊,准你就上当了!这其实是从每一个星座的性格描述中摘抄出来的。你也许知道星座的说法隐约觉得不对,但不对在哪里呢?似乎又说不清楚。
2.聪明的汉斯是否有数学天赋?
100多年前,在德国,有一匹聪明的马,名叫汉斯,汉斯都能用它的蹄子准确地敲出,训练员给的加法、减法、乘法运算答案,难道这匹马真会做数学?
3.病毒携带者的概率;
如果每1000人有1人携带某感冒病毒,假设有个检查可以百分之百地诊断出病毒携带者,但有5%的假阳性率。即没有携带病毒的人中,也会错误地被检测出5%携带病毒。如随机找一个人检查结果呈阳性,那么TA是病毒携带者的概率是多少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95%,那么恭喜你答错了。正确答案在后文提及。
以上一些容易错误的地方,正好勾勒出心理学的本质,正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在推荐序中提及,
有两点应该是区分我们心理学家和其他人(包括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的地方。其一是我们心理学家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心理学家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常识和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其二是我们心理学的概率性思维习惯。我们和很多自然科学家思考方式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更容易相信,任何人类的行为都是概率性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受到其他随机事件的影响。
02 可证伪性:
心理学首先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有可证伪性。可证伪性是英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卡尔·波普提出的,“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任何的科学理论都需要可被证伪,如果某一理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可证伪的,是永远不会错的,那么这就不是科学。张五常在《经济解释》把“可证伪性”解释为更容易理解的:“可能被事实推翻”。
比如 “存在神”,这就不可证伪,因为神的维护者可以说:你无法看到、无法听到、无法触碰、无法感知,但神就确确实实存在,从逻辑上就注定了无法否认神的存在。
可证伪不是科学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即科学一定满足可证伪性,但满足可证伪性不一定是科学。
举个栗子,如果有个理论预测,所有天鹅都是白色。只要发现了一个天鹅是黑色的,那么“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理论就被推翻。这个理论具备可证伪性,但不是科学。
《这才是心理学》是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对可证伪性说明:
可证伪性标准申明,要使一个理论有用,它所做出的预测必须是具体的。也可以说,理论必须担点风险,它在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必须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
预测得越精确,容易被否定得风险越大,那么可证伪性越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做了很多大胆的预测(如,从一个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发生弯曲),因为相对论的预测结构是如此严密,以至于很多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可能与之矛盾,从而使该理论被证伪。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三大验证方案:引力红移、轨道进动和光线偏折。都相继得到了天文学观测的支持。
而文首的星座描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圆其说,无法找到一种可以证明它错误的场景。
另外,科学并非绝对真理,只是没有被证伪而已,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存在不相容的地方,爱因斯坦他不能接受不确定性原理:粒子在时空中的位置永远不能被准确地测量,因为量子不确定性的概率不会产生任何确定的结果。
启发:
对接受到的信息,需要反问一句,它可否在某些条件下是不成立的?如果它在所有情况下都不可能错,那么我需要更加谨慎下判断,比如,一款理财产品,从来不提风险,只提盈利,这就会隐藏了信息,其中有漏洞。
对一些见证性的案例更有判断力,比如说某某理财赚了多少的个例,不具备说服力,需要有证伪性,在什么情况下会亏损。
保持谦卑和好奇,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真理,只是不断地靠近,我们以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只是我们没有放下身段,没有看到一些可被证伪的行为而已,比如说在育儿方面秉持自己觉得对的观点,但其实未必是正确的,需要有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不同的观点。
03 控制变量
文首的第二个故事,聪明的汉斯会不会做数学题?
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完全是不同的,有各种原因可能导致这个问题。汉斯敲出正确答案是现象,但解释有很多种。可能是变量一:它确实会做,也可能是变量二:它得到了一些线索。
为了控制变量,心理学家让汉斯看不到人的表情,即排除了第二个变量,聪明的汉斯就不会做数学题了。
原来汉斯有个特异的功能,当它用蹄子敲地时,会观察人的表情,每到正确答案时,人会不自觉地表现出一些身体的暗示,这些信息会被汉斯捕捉到,它就会停止敲地。
心理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也会做实验,排除各种信息的干扰,心理学的实验更多是以动物或者人来做试验。有兴趣的可以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从十个心理学专题,如 “知觉与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选取了4项研究。每项研究的内容包括:作者、出处、背景、假设、方法、结果、讨论、意义与批评、近期应用等。
启发: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待问题,比如会和孩子做一些实验,看看孩子的反应,更好地因材施教。比如,我给孩子做过棉花糖的实验。看看孩子的延迟满足感,逐步培养。
生活中造成一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多,我们都会选择自己偏好的原因拿出来说事,比如孩子注意力不专注,可能是父母的教育有关,课程的吸引力有关,但也可能是遗传有关。
想明白这一点,也可以缓解育儿中的焦虑,不会把所有的孩子“不当行为”都揽到自己身上。孩子爱上学习有很多原因,很多家庭教育孩子很好的,看起来凡尔赛,其实他们也真的不知道,有些孩子就是遗传比较安静,比较乖,有些就脾气比较暴躁。
当努力后没有如自己所愿时,告诉自己,孩子也许个体就是如此,不擅长读书,我已经尽力了,放过自己,放过孩子吧。
04 概率问题,心理学更多是研究群体,不是研究个体。
文章开始的第三个问题,真正携带病毒的比例是约2%。如下图所示:
我们选择95%的比例,是忽略了1000个人中才有一个携带病毒的前提假设。
根据Gigerenzer et al在 2007发表的论文显示,吸烟的人死于肺癌的概率比不吸烟的人高出15倍。然而烟草公司的老板们经常试图去误导公众,暗示吸烟导致肺癌的结论只基于某些特定的研究,然后再去批评这些研究。抽烟的人也会常常找到身边一些反例,给自己的开脱。
以前太太劝丈人不要抽烟,但丈人却振振有词,如张三抽烟喝酒活到了90多岁,李四不抽烟喝酒,生活规律,反而得了肺癌。丈人后来戒了四十年的烟瘾,因为他亲眼目送同事抽烟得肺癌离世,同事流着泪,握住他的手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让他以己为鉴,不要再抽。
同样,在美国后人本心理学家、哲学家肯·威尔伯的作品《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写了他的妻子崔雅对抗病魔的故事,他和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彼此一见钟情,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尽管崔雅生活习惯很健康,注重饮食,锻炼身体,冥想,家族也没有癌症病史,但命运却偏偏安排了她罹患癌症。
从个体的情况来分析,是很难解释的,但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她被选中。
心理学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离生活很近,学习它让我们通过接受错误帮减少错误,更加包容。
曾有人说过,科学没有绝对正确,但可能说明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