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来来回回,啃来啃去,啃了一周了还是没有啃下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行文方式与我们的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别。文章中大量运用了倒叙法,插叙法,章与章之间,头尾看似毫无相干,实则在章节的中段处引出主题,与上一章节剧情相呼应,让人回味无穷。
那么孤独到底是什么。
是何塞,奥地里斯诺布恩迪亚在人生的晚霞中,与昔日故魂的回忆中孤独死去,还是如果丽贝卡般敢爱敢恨,敢于选择孤独,或是阿兰担己那样终身生于怨恨,宁可选择孤独也不愿意出去。直到后来的孙子,曾孙,玄孙。正如作者所言,孤独是这个家庭的天赋和遗传特性,只要有着这个家庭的血脉的人,就摆脱不了孤独。
时下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那句话,在大学,孤独是一种常态。
其实,这并不是孤独。
正如奥地里斯诺那样,为了让自己保持孤独而孤独,将小金鱼做了又拆,拆了又做,不为钱财,不为生存,只为了维持这一份孤独。
与其说这是孤独,不如说,他是为了维持内心的平静,维持离开了战争和荣耀之后,还能幸存的平静的内心。
只是看到了最后,奥地利斯诺最后的曾孙终于破解了梅尔利亚德斯的羊皮卷而终于发现,原来这个家族的孤独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早被梅尔利亚德斯注定了的。
这是在一百年前就预定好的孤独。
家族中的所有人的一生都顺着他的剧本书写着,虽然彼此间都有显著的差异,但无一例外,他们在生命的最终时刻都饱受着孤独。
而在这早已注定的一生里,奥地利斯诺第二曾经那么纨绔得狂欢来试图摆脱孤独的命运,最后也是孤独的死在情人的床上。阿兰妲己.乌尔苏拉在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刻,执拗得从繁花似锦的巴黎回到马孔多这片处处早已显露孤独的小村庄,而最后也在与奥德利斯诺的狂欢后,孤独的倒在了餐桌上。而奥德利斯诺自己,则是在一生的孤独之后,见证了这一切的结束。
也就是说,这个家族的一生早已被上帝编写完毕,即便他们尝试挣脱最后也是因各种巧合无疾而终。
联想到我上一篇写的《大数据时代》,倘若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用大数据来预测轨迹,也就是在你20岁时,你就可以知道你的60岁是什么样的。只是在《百年孤独》中,这个工作交给了梅尔利亚德斯,这个上帝的使者。
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奋斗,是否还有意义。
正所谓,人各有命,富贵在天。假如你早已知道你这一生的结局,你是否还有勇气去改变。
我的回答是,我依旧会。
我不想我的生命只是为了在这世上白走一趟。纵然结局已知,不妨享受过程。享受每一件事带给你的喜怒哀乐,享受这改变带来的精神昂扬,享受被打击后的昂首挺胸。
纵使做个芸芸众生,我也要做那个最想要翻身的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