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的书是《拥抱你的内在小孩》,这是一本心灵疗愈的书籍,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们边读边反思自己,而且每个章节后面会有一些自我疗愈的问题,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去思考回观自己,是一本非常有帮助的书。
本书的作者是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克里希那南达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来于加州大学受训为专业心理治疗师。阿曼娜是丹麦人,接受过咨商、心理治疗、光灸及头荐骨平衡等专业训练,并以专业心理治疗及身体治疗背景,整合直觉及静心向度,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 。这本书得到了国际生命教练瑞哈夏和身心灵作家张德芬的推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内在的小孩就是孩子般敏感、直觉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赋智慧和感受感觉能力。当我们年幼时,因为我们的心灵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和安慰,使得我们的内在形成一个被隐藏的敏感脆弱空间,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等到我们成年以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被这个内在的小孩接管,沉浸于痛苦中,作出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
本书的最开始就提到如何认识一个错误观念,这个错误观念就是:恐惧是负面的,应该要避免或者克服它。关于这个观念,很长时间以来,我也是这么认为,恐惧是不好的,我不要恐惧,我要消灭它。事实上我们接收的教育也是这样,恐惧是弱小的标志,人要强大,不能恐惧。然而人内心的情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会因为我们讨厌它,不去看它它就不存在了,恰恰相反,情绪是你越想回避越如影随形地跟着你的东西。有一次在心理咨询的课上,我把这个观点拿来问老师,我记得老师当时说:你想一想如果你没有了恐惧,真的是好的吗?如果你见到了老虎,你不知道恐惧会怎样?在那一刻我才明白,恐惧可以让我保护自己。因为有恐惧我学会保护自己,我知道面对危险时要躲避。
我们的恐惧来自哪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丛林”中。我们都听说过“丛林法则”这个概念,就是适者生存,需要去战胜别人保护自己的法则。我们成长的环境或许看上去一片岁月静好,但心灵却经常受到伤害,让我们不能做自己。比如和别人竞争,总是被拿来和别人做比较,总是想着打败别人,总是对自己和对别人有过高的期许。这种制约深植于我们的社会,自然而无意识地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在这种制约的环境中我们偏离了自己的内心,会有大量的恐惧和羞愧感隐藏在我们的身体里和头脑里,我们的自我感受受伤,最终失去了天赋的信任和敞开。而我们陷入到功能失调,无意识破坏的最根本的原因都是来源于恐惧,当我们试图拒绝感受恐惧或没有觉知到恐惧时,恐惧就会被推入意识的底层,施展强有力的影响,阻止我们过上好日子。
比如恐惧使我们没办法和人亲密,害怕受伤,害怕失去,害怕被拒绝,而生存的本能又让我们拒绝在受伤、失去、被拒绝的那个当下去体验那种感觉,去关照那个感觉,因为那太需要勇气和能量,而逃避痛苦的本能让我们去回避而不是关照。但我们又太需要亲密了,因为人的天性就是渴望和别人有联结,内心有至少一个和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所以我们就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放在他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放在他做或者没做我们希望他做的事情上。我们没有好好地在恐惧上下功夫,没有认出自己的恐惧并好好地对待它。
而我们的内心又特别渴望自己是平和喜乐的,就像徜徉在花园中一样。在那里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在这个空间中表达他自己,在花园中,不管我们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中都是被接受的。那么我们如何从丛林的状态去到花园的状态?我们就要好好地认识恐惧,并好好地对待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恐惧做工作,或者穿越恐惧。
所以本书会教我们学习去感受恐惧,也教我们发挥身体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取回生命的能量,以及包括学习在身体中重建力量和自信。
而要感受恐惧就要从我们第一次遭遇恐惧说起,第一次遭遇恐惧在什么时候呢?或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还是小孩子甚至还在妈妈的肚子里时,所以重新看到童年时代的创伤经历就是了解恐惧第一步。而我们知道父母也是人,他们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虽然尽量做到当下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但或许已经伤害了我们,让我们有了恐惧, 因为生命之初实在是太脆弱了。但这并不是在讨伐父母,只是单纯地分享受伤经验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提到的一些概念。因为心灵疗愈的很多功课都是在做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的功课,所以当我们在这里说到自己的家庭和童年经历时,我们只是借由自己的经历重新去认识自己的过去,疗愈自己的过去,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并不是为了讨伐父母,所以在这里越真实地敞开自己,越能收获更多。学过心理学的人或许知道很多疗愈的技巧,比如NLP中有个“重塑印记”的技巧,就是让我们再回到童年印记期,去看到那时候我们没有关注到的,被我们忽略的资源,让我们调整自己认知,去到更好的自己。
带着自我探索,让我们开始疗愈内在,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