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补书评的原因,常常到深夜才能睡觉,教练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但是因为感冒还没好,一直咳嗽,到现在因为要补作业,所以经常晚上睡不着觉。
一开始以为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有点空隙放松一下就好。可是直到这个星期才发现是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很么都好奇,什么都想了解反而弄的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而且身体也被拖垮了。
到现在还是以为有想法就要去实践,虽然事实证明可能只是自己的想法而已,有时候还落实不到行动上。
反思自己的做法,觉得对自己要学习这个问题还是没有理解清楚。
可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就盲目地随大流买这个课买那个课,虽然基本上都听完课,但是真正收获的大部分课程确实不如预期。
想来也对,没有人能把所有事情都做的完美,所以我们不能同时做很多件事。只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已经是成功了。
可是事实证明自己还是很浮躁,所以导致现在很多作业都没完成。
看了好几遍自己的计划,发现根本就是没有探究背后的原因。
确实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是一种习惯,一种喜好,想来还是不想走出舒适区。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和方法,这样做的确不能使自己更好。
觉得要找本书来看,充实一下自己的大脑,补点精神食粮。
翻来这本书,感觉有个良师益友在和我说话。
《哈佛大学的6堂独立思考课》的作者是狩野未希。
里面很多的道理可能我们都懂,可是怎么用确实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
作者提到用5W1H反驳
最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就是用5W1H问自己,是否能确实回答。也就是你是否能回答得出Who(谁)、 What(做什么)、 When(何时)、 Where(哪里)、 Why(为什么)、How(怎么做)等问题。在商务场合中,不妨再加入to Whom(向谁)、 How much(多少钱)等,可以根据场景改变提问内容。
提出好问题的12条原则
想要提出“好问题”,你必须先明确自己不理解的部分有哪些。如果从平时(例如看新闻时),就养成随时注意“不理解的是什么”这样的习惯,就会比较容易做到这点。
提出“好问题”的重点有12项原则(参见图2-3),以下会按顺序介绍。必须临时说明意见时,利用“理解程度检查表”和记号笔画线法来提出疑问,这样做十分有效。
图2-3 提出“好问题”的重点,12项原则
①“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么做”
②“为了什么目的?”“为什么这么有把握?”
③ 对信息提问
④ 探究必要性
⑤ 探究数据是否正确、妥当
⑥ 检验模糊的用词
⑦ 引用相似但不同的例子
⑧ 确认事物的两面性
⑨ 询问契机、起因
⑩ 探究为什么是“现在”
⑪ 询问长期性发展
⑫ 以采访者的姿态追问背景
深入理解的4个步骤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深入理解”呢?我用4个步骤介绍实践方法。
1.检查自己对获得的信息是否真正理解
2.切实举出不理解的部分是什么
3.为消除“不理解的部分”,思考有效问题
4.养成实际提问的习惯
在第一堂课中,我们介绍了“自我意见建立法三步骤”,而在这4个步骤中,步骤1等同于“意见建立法”的步骤①,步骤2到4等同于“意见建立法”的步骤②。
“尖锐的问题”才是接近事物本质的快捷方式
“好问题”大多是“对方不想听的问题”或是“尖锐的问题”。
作者讲到批判思考时提到
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基础,必须切实掌握的要点之一是区分“事实”与“意见”。反过来说,区分这两个要素是掌握彻底思考能力的重要基础。
“事实”是以某种形式显示证据的事物(例如“地球是圆的”的证明,就是地球的照片等)。
另一方面,“意见”是我们思考后,每个人得到的不同想法(例如“地球比任何行星都美”)。
即使是欧美人士,也经常混淆事实与意见,而日本人不习惯说出意见,感觉上很难看清楚“眼前的到底是不是意见”。
最有趣的是作者提到“预测未来”的4个步骤
首先是“未来的预测”。
请按以下的步骤思考。
① 该“方案”如果成为现实,会发生什么事?同时设想发展顺利,与发展不顺利时的情况。
② 成功时的情节和失败的情节,思考有没有面对这两种情况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③思考该行动有没有实现的可能。
④思考该行动有没有现在执行的必要。
读完此书对深入思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大的帮助可能就是在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的时候自己可以做到深入思考,更好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结:这是一本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书。因为养成思考的习惯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