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有《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两位作者在本书中探讨: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
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同时,《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用大量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该书用九章大篇幅,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参与等九个方面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和突围,以及援助、制度对穷人的意义。穷人进行选择的困顿以及消除贫困的理论、政策的种种困顿,在这些章节中被充分揭示出来。该书至少给我们充分区分选择的两种状态,一种是穷人的选择,或者说穷人的非选择;一种是非穷人的选择。从该书可知,选择是需要空间的,这空间至少要大于自身的温饱条件,否则由于可供选择项的稀少而使得残存的选择毫无意义,或者说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获奖成果:
评委会报告称,今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消除全球贫困的能力。
在仅仅20年的时间里,他们以实验为基础的新方法改变了发展经济学,如今它已经成为经济学的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
尽管最近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人类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就是减少各种形式的全球贫困。
当今全世界超过7亿人仍然生活在极低的收入水平。每年,仍有大约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通常可以通过廉价治疗预防或治愈的疾病。世界上有一半的儿童离开学校时没有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
今年的获奖者引入了一种新方法,以获得关于消除全球贫困的最佳方式的可靠答案。简而言之,它包括把这个问题分成更小、更容易处理的问题——例如,改善教育成果或儿童健康的最有效干预措施。
他们已经证明,这些更小、更精确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在最受影响的人群中得到最好的回答。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和他的同事展示了这种方法的强大力量,他们利用实地实验,测试了一系列可以改善肯尼亚西部学校教学效果的干预措施。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的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4日中午,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为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斯特尔·杜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本书的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他们调查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出发,详细解读了我们过去对贫穷和穷人的误解,以及穷人在做选择的时候会遇到的不友善,并提出了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
全书结构
第一部分:慈善的误区。
第二部分:贫困群体的困境。
第三部分:应对贫穷的具体方法。
第一部分:慈善的误区
穷人很难脱贫,主要是因为很多慈善组织的做法是建立在误解的基础上的,没有考虑到穷人真正面临的难题。我们将从饥饿、健康、教育、人口这四个方面来看穷人真正面临的难题,以及这些难题产生的原因。
首先,很多扶贫政策,往往将贫穷和饥饿这两个词挂钩,认为穷人就是吃不饱饭的人。所以,这些政策会主张直接发粮食。但是,绝大多数人穷人并不是吃不饱饭,穷人面临的真正问题是没有办法获得全面的营养。这会影响到他们下一代的智商和前途,世代无法摆脱贫穷。
其次,在健康方面,有观点认为只要我们在贫困国家加大公共领域的投资,预防疾病,就可以让穷人更健康。但真实的情况是,预防工作就算再便宜,穷人还是不会去做,他们只关心生病以后要花多少钱来治。
到了治病的时候,穷人更喜欢那些要价高但只会开抗生素的医生,而不是选择真正有帮助的免费医疗服务。因为大多数穷人都不具备最基本的生理知识,他们听不懂医生的解释,而注射抗生素会让他们立刻感到好转。
第三,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错觉,认为穷人家的孩子不上学是因为没钱。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小学、甚至初中都是免费的,但还是有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学。
穷人的孩子不上学,原因一是学校教育质量低下,老师缺席,高年级的学生还读不懂低年级的课文,上学纯粹是浪费时间。原因二是很多家长不知道教育的好处,因为教育的回报往往是在十几年之后,这让很多家长看不到投资的价值,同时也不想放弃孩子现在能挣到的钱。原因三是我们的学校大多以培养精英为己任,很多孩子在起步阶段就因为赶不上进度而被放弃了,所以很多孩子不喜欢上学。所以,在教育问题上,光建立学校、聘用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人口问题。有观点认为人口增长会让一个穷国变得更穷,因此,降低生育率会让穷人的境遇变好。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相关的人口政策,但是这并没能阻止穷人生更多的孩子。因为穷人一般都没有社会保险、退休金、养老金,对他们而言,孩子是养老送终的唯一希望。所以,他们会越穷越生,恶性循环。
第二部分:贫困群体的困境
1.保险难
贫穷人群在生活中总是面临很多风险,一次旱灾一场暴雨,生个病出个意外,就能让他们的生活陷于困境。但是他们很少买保险。同样,保险公司也很少给这个群体提供服务,原因有三。
首先,他们很难对穷人进行监督。穷人有了失业保险,可能会故意不好好工作。其次,因为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觉得自己有危险的人才会参保,所以保险公司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将保费定高一点,这样一来,贫困群体就更犹豫不前。第三,保险公司很难预防那些明目张胆的欺诈行为,所以会倾向于把贫困群体排除在外。
2.贷款难
贫困群体常常缺钱,但是他们在借钱的时候,很少选择银行,而是直接去找高利贷。因为银行也对这个群体很不友善。
银行之所以不愿意接待贫困群体,主要是因为他们贷款金额太小,而要做背景信息调查又要花很多钱,同时,他们违约的几率确实比较大,银行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于是,贫困群体不得不转向高利贷等非正规渠道去借款,他们的生活也经常因此被拖垮。
而现在,小额信贷机构看准了这个市场,正在试图通过给穷人提供贷款来解决贫困问题。不过,小额信贷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贷款的人少,违约率高,利率也高,而且负面新闻缠身。
3.储蓄难
贫困群体有各种各样存钱的办法,比如成立互助小组,大家互相监督;将钱换成东西,为了盖房子,挣到一毛钱就换一块砖,等到攒够一堵墙,就砌起来,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攒够剩下的三堵墙和房顶。但是,他们不喜欢去银行存钱。
原因一,银行的取款手续费太贵了,就比如有些地方取100块就要收两块钱手续费,而利息可能只有一块钱。这样很不划算。
原因二是自控力的问题。我们的大脑对现在和未来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我们总会觉得明天的自己要比今天的自己更理性,所以我们会在今天买下我们想要的东西,却认为明天我们就会把钱花在更合理的地方。这一点,所有人都一样,只是对穷人而言,自控力差的危害更大些。
4.做生意难
首先,很难借到钱来扩大规模,又没有保险,风险很大。其次,因为缺少资金,所以只能做些小生意,勉强糊口,赚不了多少钱。第三,为了应对风险,贫困群体往往会从事很多种职业,做生意的同时可能还有别的工作要做,没有精力和愿望扩大生意的规模。
第三部分:如何应对贫困
要给贫困人群提供正确的信息,让他们做正确的事。比如让他们知道营养的重要,比直接发粮食要好;宣讲卫生健康常识,对他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政府和慈善机构应当适当地助推,给贫困人群提供便利,比如政府补贴,银行降低取款收费,保险公司免费给穷人提供保险。
要推动小的社会变革,减少腐败和玩忽职守,让对贫困人群有益的政策能够落实下去。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穷人的信念。有时候,人们之所以能做成一件事,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行。因此,对穷人而言,拥有脱贫的信念是很重要的,这会激发他们去做很多事,来让自己摆脱贫穷。
贫穷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了,虽然政府和慈善机构都在为解决贫穷而努力,但是我们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要消除贫穷,就必须要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穷人的生活方式,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才能找到贫穷的原因,进而找到应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