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花了约3.5h时间读完,干货较多,令自己印象深刻地有以下几点。
一、有关时间。
作者讲到时间管理的一个方法很受启发。作者用一个词语“长/半衰期”来描述长期做一件事对自己的效益是否会产生累积的效果。读到这里,我想以后开始做事情要学会往这个维度去思考。譬如作者就讲到玩游戏上瘾是怎么一回事,最后对自己未来效益几乎为零。当时玩的愉快,过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于是,接下来就要重复地玩。日子就慢慢在游戏中荒废了。
另外作者提到了时间的相对性和错误预估,所以凡事给自己留足充足的时间至关重要。作者谈到:
我们通常制订的计划往往会大大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而正是这样的低估,逼迫我们快马加鞭,去完成一个个原本在既定期限内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一旦无法完成,我们又会陷入自责之中,而这种自责本身也是耗费时间的…… 所以,虽然时间管理对于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时候会有一定的帮助,但人们的主观感受却常与此并不一致,会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甚至为此而心力交瘁。
二、有关努力。
学会更好地努力本身是一种能力,需要方法和策略。作者谈到可以通过不断提高自己做事情的难度来提升自己。这个观点对自己很有启发性。我想到了在工作上可以给自己逐步增加任务和学习的难度,让自己提升专业技能。譬如,作为一个初级建筑工程师,可以先从识图、看图做起,然后学着自己描摹画图,再增加难度,学着自己画图做设计,逐渐增加难度,最后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经验,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然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下专业英语,成为这个行业既专业又会和老外交流的老手,你说是不是很厉害。将来换工作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职位选择和更好的待遇。将事情做得更好,更快,更好更广,我想这就是精进。
采铜在书中也讲到了两个努力的策略,值得自己借鉴。一个是做事情要找到事情的核心点,先啃下这块骨头。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地完成任务。另外一点是面对复杂的任务时,我们可以按照这个任务所涉及的认知复杂度和认知类型来切分。
认知类型指的是我们头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比如我们处理语言文字时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时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时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当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的转换损耗会比较大。
譬如,把 Word任务分解为Word文字、Word图示、Word 排版三部分,把PPT分解为PPT 文字、PPT 图示、PPT 排版三部分。然后将相同认知类型的工作组合。然后在一段时间内,只做同一类型的工作,接着再做下一个类型的工作。
大多数的智力劳动者,对自己的工作都有一定的掌控权和自由度,工作并不完全是由组织分配和决定的,而是具有充分的弹性。当你认为你的工作枯燥无味时,你不妨考虑一下如何去“改造”你的工作,包括挑战你的时间分配,优化你的工具,改善你与同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上级的想法和思路。
我想这就是工作的精进之道。
三,有关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信息和知识只是作为了学习的材料,学习的终点应该是习得技能。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带着问题来学习,作者写道:
在问题引导下的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它所希求的知识是没有边界的,为了找到问题的解,我们可能会寻访任何可能的线索,查阅任何有益的资料,而不受既定的观点的束缚;一位优秀的学习者,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提问者,他从阅读、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先解答表层的、容易的那部分,留下深度的、探索式的问题给自己,并在由此问题招致的持续困扰和折磨中开启卓越的心智旅程。
那么怎么评价自己掌握知识程度呢?作者给出了答案。
你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以及知识关联。
总之,在我看来,精进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学习态度。思考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更快,然后再做的过程中慢慢改进,不断地提升自己,我想这就是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