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了今年的工作情况,发现每个月的重点内容和进展我都记得。总结了一下,共享给大家,没准能有帮助。
1.看了349部电影
每次有朋友说,你的工作就是看电影好羡慕啊,我就想拿起邻桌同事的小米手机扔过去砸他。
首先,作为猫眼电影的运营,我更积极的培养自己在这方面的兴趣,让工作变得更快乐。
其次,运营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自己成为用户,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所以观影,就是让我「成为用户」的方式之一。
我的核心用户是电影发烧友,每年的阅片量很大,电影相关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我必须尽量融入他们,才能真正了解用户需求,做好运营。
因此,提高观影量就成为最基本的一个事,是工作需要。
今年我补完了豆瓣TOP250的榜单,看完了全部值得看的院线片,刷了很多各种榜单推荐的非院线片,共349部。
观影只是「成为用户」的一方面,我还见了很多电影发烧友、影评人和媒体人,分析他们是什么类型、与电影相关的生活习惯是什么、在乎什么、诉求是什么,目的也是了解这几个不同的群体。
上述这些事,花费了我很多个人时间,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运营需要了解的最基本内容。
我从不相信什么狗屁问卷、电话、行业数据这种调研结论,因为如果这些调研的制定和执行者不懂行业或人群,他们给出的结论更不可信。
2.看了26本书
读书非常重要,作为一个运营也会非常受益。
首先,运营的日常工作很细节很杂,让我们不得已的钻进一个个点,不可自拔,时间长了身心会很痛苦。
这种所谓的太过专注也并非好事,毕竟很多时候要解决运营的问题,还是要挑出思维定势,或站在更高的视角。
晚上读读书,会帮你从白天的「细节」中拽出来,你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广阔,疲劳的身心都能得到很好的按摩。
其次,运营需要广泛的知识面作为日常工作的弹药库,多读书能让你信手拈来。
举个例子,我和我的老板讨论优质内容的事,聊到怎么提高内容审美能力。他说,没有直接达到这个目标的方式,而是通过长期、更多的阅读,才能对优质内容有敏感度和分辨能力。
再举一个例子,我最近读了有关人性和历史的书,收获很多。比如在「人类群体属性」的这个问题,让我知道群体可以满足人的归属感需求,期望被领导的需求,而群体的力量可做出伟大的事业,如维基百科。
这点和社群运营是相关的。
还让我知道,一百多年前华人和犹太人在美国被排挤,愿意之一因为人种和宗教都是极少数,说明群体会排挤异己。
这点就像冷启动,首批用户是什么人群,就决定了这个产品后续的人群属性,后续肯定是调整不过来的。
篇幅有限,读书的收获肯定不止这些,我读了26本还是太少,明年加油。
3.减掉12斤
从7月开始,我每晚用keep健身至少1小时,减了12斤。
年龄越大,就会越重视健康问题。之前每周都会踢一场比赛,有了儿子之后周末就都给他了,保证基本的运动量就只能靠晚上了。
最初我是因为保持健康的原因去健身的,后来发现健身还可以很好的排解工作压力。
会遇到一些工作上的事,让我觉得压力很大,或不那么开心,回到家里就想窝在沙发里叹气看电影。但坚持健身会发现,我的压力、不快都会随着运动排解出来,非常舒服。
这个话题不新鲜,就不展开了。做运营的朋友都是年轻人,平时工作压力都不小,建议多做运动,什么形式都可以,对身心和工作都有帮助。
4.写了32篇文章
在几年前创业时开始写独立博客,twitter上的个人简介还有「blogger」这个tag,也因此结实了很多朋友。
但后来就不知道写什么了,正确的废话和low逼的东西不想写,牛逼和高深的又写不出来,公司里的事不方便说,于是就停下了。
今年9月,我决定开始写公众号。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逼着自己做总结归纳,另外一个是结识更多的朋友。
我的公众号定位是,互联网用户运营相关内容,受众人群是3-5年经验的从业者。
新人朋友别打我,只是定位而已,我不写运营具体措施,是因为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品,遇到的情况不一样,具体到做法也会不同。直接写出那几个常用的方法并不一定适用,所以我选择讨论更高层面的思考方式,这点如果能掌握,可以用在很多领域。
我个人很鄙视写什么零预算、有霸气、几个必杀招,然后配张美女图,再拼凑一个标题党出来,最后在各个群里发红包让别人转。这种盲目迎合口味的文章没价值,这样的人也没有真正的互联网的分享精神,还是利益驱使。
如果有人说那种文章有受益,那我就问有啥用,能帮助你分析思路,还是帮你解决了眼前的难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然并卵罢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做运营应该有的底线,吐槽结束。
我每天都会想符合定位、有价值、且我能写好的话题,想到了会用2天时间写出来。所以我不高产,大概每周一篇,但我能保证自己的风格和质量不变。
通过坚持思考、总结和写,不仅对我工作有很实际的帮助,还让我认识了很多朋友,非常开心。2016年,我会继续努力写下去。
5.UGC No.1
猫眼从购票切入,并在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之后,希望用户可以在产品上做更多的事,比如记录想看的电影、给看过的电影打分并写两句评语、看看影评的解读、每天来刷刷资讯什么的。
在这些方面,今年猫眼进步非常明显,也是我工作的重要进展。
之前在电影UGC方面领先的是豆瓣,现在他们仍然是最好的。但在院线电影方面,猫眼已完全超过豆瓣。可以看到近一年的院线电影,猫眼的评分和短评数量都超出豆瓣很多,有的甚至是2倍。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据至少95%的用户评价,都是去电影院观影后给出的,而非在家看下载的键盘党。在院线电影领域,这样人群的评价更客观,否则我哪里知道你是不是一边擦地一边收拾屋子看完的《山河故人》。
我抽取了几部院线片(有意选了一部小众电影),对比一下猫眼和豆瓣的数据,见下图。
除此之外,我们还支持用户自发建立起几十个社群,按地域和兴趣分为地方分会和兴趣小组两类。
由于我们也没太多资源,所以能给到用户的福利很少,很多用户就自己去拉赞助谈合作,发挥了各自在地方的资源优势。这点让我们很欣慰,这也是建立社群的初衷,符合我们推崇的共享经济思路。
这些成绩说明工具APP转UGC,有成功的可能;或者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内容型APP的价值。
当然,也并非全面繁荣,社区的运营情况就没有达到预期。原因有3个:
社区是单独的产品模块,路径深,贡献成本高
用户的社区需求很弱,不在用户操作路径之中
运营的人(我)能力不行
社区运营失败的原因,之前总结过,点击浏览
最后,2015年再见,2016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