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节。人只要能活下来,就渴求归属感。
构成社群的5要素:分别是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简称ISIOOC原则。
1 同好。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同质的人。
2 结构。包括组织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
3 输出。没有足够价值的社群迟早会成为“鸡肋”
4 运营。仪式感、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
5 复制。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最近刚刚入手一本书,秋叶大叔的《社群营销》。此书有大量的案例,较为接地气,亦通俗易懂。2015年是社群元年一点都不为过,或大或小的社群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开花,或为罗辑思维铁粉,或跟着秋叶大叔一起学习PPT,或自创一社群……很偶然地一个机会得知八运会的公众号,后来加入了“牛犊会”,开始了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在这个“人心惶惶”,晚上即将遍地红包的周四写下了这一次的读书笔记。显然,牛犊会就是一个小小的社群组织,今天我将用书中的知识分析这个这个社群。
1 同好。本身我得知的 八运会 公众号就是群主八运会个人运营的一个有关个人成长的微信公众号,读书、读书笔记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群主八运会在他的自我介绍中的自述:“我差不多花了十年时间,看了2000本杂书(其实70~80%的书籍都是可以不看的),1000多部电影和不计其数的纪录片,所以形成了我自己独特的思维风格”时间管理讲师,新精英职业生涯规划师,坐标上海。SO,本着“自助者助人”的理念八哥开始了一个试验,建立了牛犊会—一周一篇读书笔记。
首先,作为我一个对群主并不是特别了解的人看完极具人格魅力的自我介绍及实验详情后,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及冲动加入这个群的,作为一个爱读书之人对关于书籍的活动都较为热衷。加上群主应该是一个非常注重塑造个人品牌的人,对身边朋友的影响力和培训师的工作发动一小撮人应该不是问题。所以加入牛犊会的人都是认同群主本身及爱读书、愿分享的上进好青年。
2 结构。
“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影响”,我记得自己刚加入的时候大概有100人,所以说这群已经运行一段时间基本达到稳定态度,经过一周的观望态度后,自己认可并愿意留下。
交流平台在微信。我觉得这是可行的,首先人数不多,群规模基本维持在100人左右,平常较少人说话,无特别分享。微信作为首要通讯够工具,方便直接。加上本群一个重要特色是未完成任务发红包,所以当下基于微信是最佳选择。这里一个特殊之处就是提交笔记平台,根据金数据提交。这个也蛮好,完成后提交链接就可以,方便高效。也容易统计。
加入原则。有人说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难进易出,后者易进难出。牛犊会呢,则是易进易出,倒也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一周未交读书笔记者两个选择:踢出群或者发红包(后者红包逐周增加),严格的规则保证了群的质量。金数据中提交的读书笔记要求至少500字,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毕竟500字还是蛮简单的,只要用点心,一写500字不会成问题,所以说不会给人过高的门槛让人可望不可即也不会说无门槛破坏群质量。
管理规范。这个主要还是群主调控,这个群里广告比较少见,倒也不会对人造成特别打扰。
3 输出。群的理念—“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增加思维的火花碰撞,达到一个人看N多本书,N多个人看一本书,一个人学习到N多个观点,N多个人讨论一个观点的深度思想沟通和思考。”这是牛犊会最重要的价值,也是它存活下去的核心。小编(这里要感谢辛苦的小编)统计每个人的读书笔记上交情况,然后第二周给每个完成任务或发红包留群的小伙伴往邮箱发送大家的读书笔记。
为什么说它很有价值呢?看别人的读书笔记,相当于与写作者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没想到的一些新的观点,常常能碰撞出一些灵感,同时发现一些好书或者结交一些同道中人。这个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小伙伴不时反映按照要求了却没收到读书笔记,因此提出用网盘分享的形式。但我觉得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网盘保证了每一个人都能看到成果但是牺牲了邮件发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正是因为邮件是单向的,没有完成任务就不能收获价值,这样才促使小伙伴们积极完成每周任务,否则长久下去共享的笔记会愈来愈少。所以每一次规则的调整都要考虑很多,但是问题出现必然要解决,这里就是增加了小编的管理成本。所以呢,在没有更好的方式解决之前,大家都更加自觉写,明确群规则,查查垃圾箱,仔细确认之后再麻烦亲爱的小编核对。且网盘资料常常会让人产生一种惰性,就是网盘里的知识保存下来了就都是我的了,邮箱起码有个专门的提醒对吧。
4 运营。首先是仪式感,加入通过申请,入群接受群规,行为接受奖惩。这个必须有,就是现在群里又在发续命红包啦,可是我又错过了。呜呜呜,虽然很少抢到,但是抢到的时候就会很开心啊。周四是如此欢乐的一天。参与感,抢红包的时候最有参与感了,整体而言这点相对较弱些,有组织的讨论、分享暂时较少。不过前两天有一群友在微信群中提出了关于某小伙伴写的读书笔记的一个探讨。后来在群里还引起了一阵蛮热烈的小讨论,八哥也进行了有质量的发言。后来有小伙伴建议可以对读书笔记进行讨论,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不错。可以组织定期某一天对群友的读书笔记进行一个小范围的讨论(分享讨论这里又是另一个大话题了,不展开),这样是对输出的又一次输出。也可以某个时候大家一起讨论下关于群的更好的建设意见,新的内容可以探讨,也可以尝试。
组织感。社群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常常会有突然的灵感与创见。小伙伴们最近自发组织了一次书单分享,建立“移动图书馆”。这是个蛮不错的想法,但是相对来说缺少组织性,会有的表示不明所以,估计是没有得到有效授权。哈哈哈。未来发挥大家的群体参与性有些东西试试无妨。
归属感。个人觉得群的凝聚力是不够的。拿我个人来说吧,吸引我留下的主要原因是邮件的大家的读书笔记,还有就是通过一个外在的力量“逼迫”自己每周写读书笔记,做一些思考。(社会化组织的力量不可低估,也就是最开始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节)群里多数伙伴在上海,虽然本人在帝都,条件可以举办小型的读书交流活动也未尝不可,毕竟线下活动是凝聚感情的好方法嘛。
5 复制。模式倒是可以复制,不过这种群的一个必备天剑就是社群领袖的作用,这很关键,要是像我一个还没毕业的毛头小孩,哪怕能建群,阅历不够,能力不足怕是也维持不了几周。何况,八哥自己每周还给大家发红包呢。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复制前的三个问题:自组织、核心群、亚文化。未来如果真的有可能的话希望有更多类似这样的优质群。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观察得出,如有不当,敬请见谅,欢迎批评指正和交流。感谢八哥给了大家一个这么好的平台也感谢每个人的付出。
关键词:社群、部落、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