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的经历,以及他的每一首诗词,都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人生启示,比如苏轼起起落落颠沛流离,他为什么可以活得如此豁达和通透?又比如,苏轼诗词中的“无常”蕴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虽然在之前的内容当中,我们已经分享过许许多多和苏轼有关的内容,但他却像一个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而且总是可以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和感悟。
苏轼的一生,朋友很多,敌人也不少,在朝堂之上,苏轼屡遭打压贬谪,他人生大半都在逆境中度过,但苏轼却从不缺少朋友。
我们要知道,古代的官场,通常都是对被贬的官员避之而不及,别人能够不落井下石就已经很好,而苏轼虽然被一贬再贬,但他始终不缺仗义援手甚至拼命搭救的朋友。
苏轼交友广泛,而且人缘特别好,他曾经非常骄傲地对自己的弟子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任何人,苏轼都可以和他做朋友。
但是我们知道,朋友,分很多种,有的是发小,有的是知己,有的是泛泛之交,朋友多种多样,而苏轼的朋友,有人统计,光是在他诗文当中出现过的就多达上千人,但在苏轼这么多的朋友当中,唯有一个最特殊,这个朋友就是——章惇!
章惇是和苏轼同一年中的进士,从那个时候起两人就过从甚密,当时他们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不但相互欣赏,而且志趣相投,两个人一起探讨学问,还一同游历名山大川。
乌台诗案爆发以后,许多人立刻和苏轼划清界限,但章惇不仅在各种场合公开力挺苏轼,还生活上也主动给予了苏轼大量的帮助,这份真挚的友谊曾让苏轼感动落泪。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处官场的苏轼和章惇分别选择了不同的阵营,苏轼选择的是司马光的旧党,章惇选的是王安石的新党。
在此后的岁月,新旧两党水火不容,这两位曾经的好友也被卷入其中,而章惇是一个特别激进的人,在政见不合公事公办过程中,他逐渐和苏轼站到了对立面。
当然,这其中或许还有很多两人结怨的细节琐事,也有很多复杂的历史背景,但不管怎样,这对曾经的挚友,最终还是被时代的潮流推向到了对立的方向。
曾经的挚友最终变成陌路甚至仇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很常见的事情,苏轼与章惇,从惺惺相惜到互相伤害,甚至到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朋友间再好的关系,也会有过期的时候。
我中学时候有个同学,关系非常好,好的什么程度呢,好到我犯了错误她可以毫不犹豫替我背锅的那种,后来她留在了农村,而我一直在外地奔波发展也很少回去,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一直经常保持联系,大家相互诉说一些各自的发展和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越来越少,因为一开口,彼此都发现我们各自说的话题、已经越来越超出了彼此熟悉的范畴,距离就这样慢慢拉开,我明白,虽然我们永远都记得彼此,但却已经渐行渐远,哪怕同学聚会再相遇在一起,也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说,因为,我们身处的圈子、认识的世界、心中的价值,都已经完全不同。
就像苏轼和章惇,他们并没有任何私人恩怨,只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他们的友谊也逐渐过期。
我想,朋友之间的天长地久,不但需要用心维系,还要一起共同成长,而且,这种成长还要可以同频、同步,如果差距过大,也可能会渐行渐远。不过,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只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而已,朋友,相聚时珍惜,离别时祝福,聚散随缘,或许,这才是朋友相处之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