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说禅2/2
文:Recycler
102/312.11558
【善恶报应的说法是中国本土早已有之的,六道轮回是印度传统早已有之的,灵魂不灭的神我观念既是两国传统所共有,又是佛陀所反对的。】
【流行只能说明符合大众口味,并不意味着流行的观念就是真知】流行是能说喜欢,并不一定是真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说话的艺术,尤其在面对很多听众的时候,说话越武断、越极端,就越容易煽动情绪、引起信任。而讲话者的一般情况是:学问越大,说话越保守;学问越少,说话越武断】
【饱含气势的武断语言往往是成功演讲的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说的内容要迎合听众的口味,而无所谓是否禁得起严格的检验。人们普遍都有信仰偏见,倾向于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结论。人们在判断一个命题的时候,往往并不是从检验前提开始作一步步的推理,而是从结论入手——如果结论是自己乐于相信的(比如速成减肥事半功倍,速成修佛简单易行),很少人还会再去认真检验这个结论的前提。而更有甚者的是,还会有一些人在看到结论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时候,并不会因此而去检验前提,而是直接拒绝接受】
【天台宗由此而要论证的是:所谓客观世界都是虚幻的,只是人心的产物。】
【佛教许多宗派都有两大破坏性工作,一个是“破法执”,即证明客观世界只是虚像,另一个是“破我执”,就是让人认识到主观之自我也是虚像】
【每个人都有佛心,都能成佛,之所以很多人成不了佛,只因为心被迷住了,而只要认清这些迷妄,笨蛋也可以成佛】
【古代统治者对奇装异服的厌恶为什么会强烈到不惜流血杀人的地步,因为这些奇装异服的人士(尤其是宗教人士)很容易吸引信众,这是犯了统治者的大忌的。】
【佛陀当初告诉弟子们说:出家人要走“中道”(我们可以把“中道”简单理解为“折中路线”),既不能穷奢极欲,也不能虐待自己。】
【所谓定,其中一个最常见的意思就是指禅定,也就是禅字的原始意义,这是修行的第二个阶段】
【要做到心无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专注于一件事情】
【如果一门心思专注于墙壁的土色,你就会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感悟到天地同体、物我合一】
【极静之时,但觉此心本体如长空云气,大海鱼龙,天地古今,打成一片】
【至于摆脱轮回的方法,大略共有三条:一是笃力苦行,二是大搞祭祀,三是获得智慧。】摆脱轮回的方式,就是不相信有轮回,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也不信轮回。不去做善事,不去做恶事,全凭喜好。获得当下开心就是成功。
【印度流行着两大思想流派:一是婆罗门系统的“因中有果”说,认为宇宙有一个第一因,
事万物都是从这个第一因里按照因果关系衍生出来的,所以修行者应该坐禅冥想,在一种奇妙的精神状态下去体证那个第一因,从此而达到解脱境界;二是婆罗门之外的“因中无果”说,认为事物是由很多原因积累而成的。佛陀针对这两套学说另立炉灶,提出了缘起理论,认为万事万物互为因果,连绵不绝,无始无终。】
【这种所谓轮回之苦,只有精神导师/大学生志愿者才这么认为,当事人/放羊的孩子可未必觉得这是苦的,所以精神导师/大学生志愿者往往要先要让人家认识到生活之苦然后再加以教化。所以佛教的大量典籍都是在论证人生为什么是一片无边的苦海,为什么是不值得留恋的,如果听的人真的听懂了,那就开始教导他“解脱之道”,戒定慧就是属于这个“解脱之道”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定不是禅定!我们修佛参禅之人根本就不应该搞那套打坐入定的假功夫,那都没用!】
【“《净名经》上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不要嘴上念佛,心里藏奸。那些把一行三昧挂在嘴边却不按直心而行事的人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只有以直心行事,对一切事物都没有执着,这才是真正的一行三昧。”】做着好事,心里想着坏事,这不是佛。想什么做什么才是佛。想好事做好事,想坏事做坏事。直来直去,便是佛。那么,一会想做好事,一会想做坏事,事后就后悔,这算是佛吗?也许在做下一件事的时候,忘记后悔,没有顾虑,很顺畅的做事,就是佛了吧。
【维摩诘都批评了些什么呢?大略而言,一是批评“修行必须出家”的观念】有两种印象,佛什么都不能做,佛又能容纳一切。这是否矛盾呢?这也许是两派,正如神秀和慧能的区别。一派通过戒律磨练自己。一派通过不在乎磨练自己。
【所以世俗生活很容易成为修行的阻碍,所以不结婚,不生子,没有财产,没有住处,如果什么都没有了,你还会失去什么呢?你还会“担心”失去什么呢?摆脱了一切的世俗牵挂,一个人才更容易潜心修行。】
【出家不出家不是看那些外在形式,而是看你的心。虽有万贯家财却无贪念,虽有妻妾成群却无淫欲,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真正的成佛之道】
【所以对信徒来讲,最好一辈子只读一部经(许多前辈高僧也正是这么建议的),或者只读一部经里边的一部分(因为一部经里边也会有自相矛盾的说法,古代印度的佛教大众部就曾经重视论而不重视经和律,原因正在于此)】
【学问上的分歧大家还会平等商榷,信仰上的分歧是很容易固执己见的。越是信仰深、修为浅、眼界窄,就越是如此。但眼界宽了也是麻烦,一部经可以受益终生,多读几部就会烦恼无穷,这就必须用信念来弥合教义了。】书读多了,就会有矛盾。就会对信仰有所怀疑,有所抵触。但是没有那种信仰是完美的,都会有所问题。坚持信仰,尽管他是错的,只要自己当下喜欢就好。
【如果你也能把握到和第欧根尼一样的直心,那么当下就是佛国净土】
【靠打坐、禅定来修行路太窄了,只要心里想得开,在红尘世界的纸醉金迷里也一样可以成佛,这才是更高的境界。】
【维摩诘的这个意思很合中国传统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说法,好处是把修证从形式主义流弊引向了内心的主观解脱,坏处是让不少在名利熏心的权力场上
打转的家伙也能公然摆出一副禅意人生的嘴脸,太过恶心。 《维摩经》是把入世的行为往出世的一面解释,而流风所及,也有人便因此把佛教的出世往入世的一面解释。】
【李贽在《焚书》里说:人们都说佛是戒除贪念的,照我看,佛比谁都贪。正因为他所贪者大,所以世人那点儿凡俗之乐根本就没放在他眼里。不但释迦牟尼这样,就连孔子也是这种人,不受妻儿老小的牵绊,也不受名位利禄的牵绊,视富贵如浮云,所以孔子名为在家,实为出家。所以我说释迦牟尼是离家而出家的人,孔子则是在家而出家的人】
【李贽的说法,佛陀出世是为了救世,孔子入世也是为了救世,因为所贪者大,所以可以轻易斩断凡俗的那些小小贪欲】出世入世救世。如果救世是主要目的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要去救?因为世界太乱了。为什么乱,原因种种,战争,讹诈,归根是人们在满足自己欲望的过程中,彼此发生了冲突。即使欲望是主要的目的,那么去掉欲望不就没有问题了?欲望是人类本能的扩展,也是人类生存的衍生物。不能去掉,也无法去掉。但是佛陀老人家研究一种学问,降低生存需求,戒掉欲望。而孔子的办法则是去解决欲望的直接问题。只有看明白了问题,才能避免。而慧能的理论是入世,不把问题当问题。世界该什么样就什么样,也不需要救,每个人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佛。只要自己不去想,就没有难过。佛陀和孔子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从而让自己不难过。而慧能则认为不需要解决,只要自己不难过就好了。佛陀和孔子把救世作为最终目的。而慧能把不让自己难过作为最终目的。不难过则就实现了现世的极乐世界。
【达摩的生平事迹迷雾很多,但他的修行法门大略可以确定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是壁观,两个基本点是理入和行入,行入又为四项,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
【怀让便说了一番非常著名的话:“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怎么成佛呢?没有定论。也许是站着成佛,也许是坐着成佛,也许是时站时坐成佛。再说了打坐,并不是一直打坐,只是打坐时间长一点而已。这种方式认为能成佛。与那些不用打坐能成佛,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坐禅是一种执念,成不了佛。那么“成佛”这个念头不是也是执念。找这个说法,一个人顺其发展,成人成佛成魔都是有机会的。都无所谓。这种心态才能成佛。如果顺应形势一时成了魔,也是魔佛。真正无所谓什么都做什么都不做的人,是佛还是魔呢?
【慧能禅法关注的是“当下”,再具体说,就是“当下这一刻”,吃喝拉撒、行住坐卧,以率真的直心度过每一个“当下”,这就是禅,这就是修行,这就是佛心,这就是佛国净土。】难道随意不是一种执着吗?那么说偶尔随意偶尔执着,这不算执着了吧。很拗口。偶尔执着的是做事的方式,不执著的是大格局。难道有这种想法,不算是一种执着吗?
【觉悟的人就会明白自己和佛原来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所谓“佛在自心,莫向外寻”】追来追去,原来自己就是佛。佛只是放下负面情绪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渴望捷径是人类永恒而普遍的追求,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大多都会自视过高】从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这两个例子。渴望捷径,用最少的力得到最大的结果。从狩猎到农耕,人们不必四处游走,只管吃饱肚子,不管食物的营养。省事吃饱肚子。如果有营养液,人们宁可不出门。为什么会自视过高,也许是骨子里有的,是娘胎带下来的,也许就是人类这种生物存在下去的思想因素。如果自视过低,保守没有冲动,看见任何猎物都不去尝试,人类迟早会被消灭。只有自视过高,看什么都比自己低一头,欺负、征服,就算碰到钉子,人们还是继续欺负征服,这也许是人类生存下来的思想根源。幸亏人类并不是傻乎乎的一直向前冲,还会总结。
【如果只从难易程度来看,盖楼和找楼哪个难、哪个易,还真难说。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完成一个目标取决于两个因素——目标难度和目标承诺(所谓目标承诺就是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能下多大的决心),而在目标的设置上,中短期的、有定期反馈的目标要比长期目标更有效。比如盖楼,你预期一年之内盖一座十二层的高楼,每个月盖起一层,在每个月的月底可以检验自己的短期成果,受到短期成果的鼓励之后再进入下一个月的工作阶段。但是,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十二层的高楼而是万丈高楼,甚至这辈子盖不完还要下辈子、下下辈子接
着盖,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请把盖楼理论用某些信仰的实现问题,每个月发工资才能看到前途,而不是期许空头支票。信仰是很玄的东西,可以不怕生死,可以随时改变。就算看似十分强大的信仰,也许会因为某些话某些事而改变。信仰只是想象而已。
【心理学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一件事情的经验越多,行为改变的难度就越大。这道理对人类适用,对动物也一样适用,人类当中最常见的形式大概就是退休综合症。所以,当渐修使人形成一种上瘾型的感觉之后,修行者会欲罢不能、乐在其中,而顿修法门却产生不了这种体验。】长时间做一件事越有感情。
【机械化的刻板行为是最让人踏实的——比如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每天的晨练、作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而自由是最让人无所适从的。这种无所适从感常常会让人产生对自由的恐惧。】
【所谓无相,就是接触周围的事物却不执着于这些事物;所谓无念,就是既有各种心念生起却不执着于这些心念;所谓无住,是说人本来的心念就是迁流不息的。”】事物随时在变,想法随时在变。
【心念活动应该远离外物,不因外物而生起。但这并不是要你什么都不去想,因为只要有一念中断,这个人也就不复存在了,识神就会到别处转生去了,仍然脱离不了生死轮回】思维和生命一样,生命消逝,灵魂在轮回。思维消逝,又会有另一个思维诞生。我们什么都不想, 就会有另一个思维产生,所有修佛的人,或是宗教的人,千变万变,至少有一个想法是不曾改变的。一旦改变,宗教信仰就消失了。
【若依庄子的话,把一切是非同异的区别都看破了,说泰山不算大,秋毫之末不算小,尧未必是,桀未必非,这种思想,见地固是“高超”,其实可使社会国家世界的制度习惯思想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革新改良的希望】太看得开,固然没有争执,但是也失去了进取心。社会的变化,也许是变好也许是变坏,就是为了求不同。
【慧能的禅法是作减法,神秀的禅法是作加法。所谓加法,是说修行者应该努力努力再努力,大搞题海战术,悬梁刺股,克服千难万险,功力越来越高,最终达到成佛这一目标;所谓减法,是说修行者应该减负,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学习了也没人拦着你,等把心里的担子全放下来,都放空了,也就成佛了】
【你可以说老百姓愚昧、不理解佛法真谛、歪曲禅宗的核心精神,但事实上,正是他们这种不求甚解、不经理性、不走大脑的选择真正帮助他们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上(而不是虚无飘渺的来生)健康地生活了下来。】
【心中起了恶念,这恶念就会化为地狱;心中起了善念,这善念就会化为天堂。邪念化为畜生界,慈念化为菩萨界,智慧之念会化为上界众生,迷妄之念会化为下界众生。】何为智慧何为迷茫。智慧是指放下执着的那种智慧,还是耍小聪明贪小利益的智慧。衡量智慧的标准是什么?是个人还是集体?衡量智慧的考察实效是多久?一天还是一年。
【什么叫报身佛呢?不要总是追忆过去,而要时常考虑将来。时常考虑将来,心中保持善念,这就是报身佛】想得久远是报身佛,想得更久远呢?是不是也是报身佛?那个报身佛法力更厉害一些。因为考虑将来的时间点不同,而又不同的当下标准,那么如果判断那个报身佛更厉害。单一的报身佛,目的是好的,让人做一件善的事。但是报身佛以但多起来,哪一件是善事呢?
【任何时候,无论前念是善是恶,只要后念为善,就是报身佛。念念都是善念,就是报身佛】对未来的考虑,无时无刻不是善的,那这人是报身佛。如果做不到随时随刻,那就把最终结果设定是好的。至于前序是好是坏都无所谓。因为这句话会不会成为一种文化, 打你一顿是为了让你改掉恶习,是为了你好。等等,每一个恶都可以冠以最终美好的名号。
【有人考证梵文原典,认为“地狱”一词的本意是“没有快乐”,如果此说属实,那么所谓“地狱”当指某种精神状态而已,却被后人给具像化了】
【有人考证梵文原典,认为“地狱”一词的本意是“没有快乐”,如果此说属实,那么所谓“地狱”当指某种精神状态而已,却被后人给具像化了。】【地狱的意思是焦虑(泰文字义
为“灼热的心”),当人经历像被火烧烤一样的焦虑时,当下就化生为地狱众生,这是“心灵的投生”。身体虽然仍居留人道,但焦虑一生起,心就坠入地狱,如因怕犯错,或因怕被处罚,或因担忧威望受损,或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而产生焦虑,这就是地狱。】只要不快乐便是地狱,快乐便是心想事成。事成便是唯物的标准。物质的标准越难以触及,快乐越难以实现。便会成为人间地狱了。
【承认这个纯粹“唯心”结论会引发的问题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没有威严实体的天堂和地狱不容易对人生构成足够的诱惑和恐吓。】实物更能刺激感官。想象的没有参照物不足以震慑。
【化城的譬喻是说一位导师带领大家远行,走到中途大家都坚持不住了,纷纷打起了退堂鼓,导师就用法术变化出了一座城市,带大家进去休息,等大家都休息好了,导师说:“咱们还得继续往前走”。——不了义就是这座“化城”,真正的目的地还远在前方呢】不了义即为中继站。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中继站应该是什么,说不清楚。
【佛教无数的派别,讲解脱主要有两条路:一是靠般若智慧,二是靠强大的愿望。像慧能、唐僧、乃至竺道生、龙树、提婆,都是前者的代表,简单说就是“明白了”;净土宗就是后者的代表,农村老太太哪知道佛学是怎么回事,哪知道这么多佛经里这么深奥的道理,要想“明白”实在强人所难,但一门心思地念诵佛号,每天都虔诚地念上几万遍,最后召唤来了阿弥陀佛或是弥勒佛,靠他们的力量接引转生佛国天堂。所以,前者也可以说自力解脱,后者也可以说是他力解脱;前者是“明白”的解脱办法,后者是“糊涂”的解脱办法。】
【所谓烦恼无边誓愿断,是说用自心具有的般若智慧破除各种妄念;所谓法门无边誓愿学,是说我们要虚心修习佛门正法;所谓无上佛道誓愿成,是说我们的修行要常怀谦逊之心,以恭敬的态度对待一切,远离执着与迷妄】
【我请大家归依各人自性当中的三宝:觉悟就是佛,教义就是法,清净就是僧。归依了觉悟就不会产生迷妄,从此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不碰女人不碰钱,这就是两足尊;归依了教义就会啥都不贪、啥都不爱,这就是离欲尊;归依了清净就不会为凡俗的世界所污染,这就众中尊】什么是归依,指心归依还是身归依?
【佛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如果不去归依自己心里本来就有的佛性,就不会还有别的可以归依的地方了】释放自我也许就成佛了
【你说你悟了,悟了以后又如何呢?——慧能给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描述:“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不碰女人不碰钱。】
【无权无势无钱,样样不如人,他们怎么给自己找平衡呢?一个显而易见的办法就是给自己的匮乏的生活赋予一个神圣的道德光环,于是他们可以挺起胸膛说:“我们虽然穷,虽然啥都不如人,但我们的清贫生活具有道德上的高尚性,天堂是属于我们的,而‘富人进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
【世人的心性可以容纳万事万物,这就是大,就是摩诃,一切人与鬼、善与恶,人心都可以容纳,也都不为它们所染着】
【因为一句话、一种思想往往可以被作出多种解释,甚至是任意的解释,而最能真切体现该学说之内涵的是看它说自己“不是什么”,或者看它在旗帜鲜明地“反对什么”。】如果一个人即说A好,又说A不好。很可能是说说A不好。
【什么是般若呢?就是智慧。无论何时,自己的一切心念都远离愚昧,永远表现出智慧,这就叫修习般若正行。哪怕只有一个愚昧的念头出现,般若就会断绝;如果有一个智慧的念头出现,般若就会产生。】智慧,并不等于表现聪明,有的时候也要表现愚昧。
【怎样才能到彼岸、才能脱离生死轮回呢?如果一个人对外界事物有所执着,就会生起生灭之心,就像水的波浪拍岸,永远停留在此岸;如果自心能够远离外物、不执着于外物,就像河水永远在奔流,这就是‘到彼岸’】
【愚昧的人只会口头念佛,智者则善于内心体认。愚昧的人在念佛的时候,心中必然存在某种执着,一有执着也就离佛远了。只有一切心念都合于般若才是真正的念佛】修佛的人看似没有执念,其实也有执念。执着于成佛,执着于成佛的途径,执着于获得智慧。有一件执着只能说是菩萨。完全放下,接受万物才能称为佛。
【大家念佛、拜佛,有哪一个心中没有执念呢?就算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消灾祈福,至少也是为了给不平衡的心理找些平衡,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险恶的人生,为了能在受伤的时候有一处心灵港湾。】
【慧能面临着这样一个难以调解的矛盾:乐天知命的人不会有多少参禅修佛的欲望,现实主义的芸芸众生之所以会参禅修佛无不是为了心中的“有所求”,也就是“有所执着”。于是,前者最有可能修成正果却没必要修佛,后者渴望修佛却没可能修成正果。】明白了佛的那一套说辞,明白佛的目的,没必要信佛。只有执着的人才会修佛,但是修不成佛。
【它是让你“明白了”才达到正果,而要想明白就必然得动脑筋,一要动脑筋就马上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上。大众心理喜欢接受结论,而懒于思考问题;喜欢接受强权领导,而怯于自己当家作主,喜欢推卸责任,不敢为自己的一切选择负责。从此而来的另一个推论是:很多人信佛是给自己找靠山的,他们并不想自己能修行成什么什么样子,只是觉得身后有一大群佛爷、菩萨、罗汉作靠山,心里比较塌实而已。所以在宗教史上,他力信仰永远大大强于自力信仰,慧能让大家向自心求佛,让大家修佛靠自己,这也是违背大众心理的一种思想,所以发展不了多久就必然要遭到世俗化的修正。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历史洪流。】人类的本性就是坐收渔翁之利。什么也不做,自有人送来食物,如果食物更好,自然欢喜。如果说让自己动手获得更好的食物,人类的懒癌就犯了。人类只想找个依靠不劳而获,谈不上自力更生。人们宁可天天拜佛求神灵保佑,也不愿意自己修佛。
【所谓无住、无去、无来,这就是集定与慧于一身,不为一切事物所染着。三世诸佛正是通过摩诃般若波罗蜜才把贪、嗔、痴这三毒变成了戒、定、慧三学的。】
【每个人的法性就是功,平等正直之心就是德。佛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恭敬的态度,如果轻视别人,执着于自我,哪里还会有功德呢?修身就是功,修心就是德,功德都是由心性而来,和福田没有关系。】有了功德有什么用?有了福田有什么用?
【人总是在给给自己找平衡的——找平衡的情形有很多,】【种种平衡措施能使人的日子好过很多,这也正是宗教的一个重要意义之所在】找平衡好像是任何人都具有的,不管接受很任何文化。是靠未来的期许获得心理平衡。
【想求福报,这就是“有所求”,人一有所求,“我”的意念就重了,人我之别、物我之别也跟着重了。执念一起,自然而然的心念便被中断,法身脱离色身,没法解脱成佛了。】有想法便是执着,什么才是没执着,遇到什么适应什么。到了吃饭时间,没有饭吃,就随缘乞食。到了睡觉时间,没有睡觉地方,就随地而睡。遇到什么吃什么,走到哪里就睡哪里。又到另一个问题,遇到蛋糕但是不饿,吃还是不吃。如果错过,下一次可能吃狗屎。遇到干草垛睡还是不睡,虽然不到睡觉的时间,但是错过之后可能就是冰凉的水泥地。是先吃先睡补充精力,还会等到饥困难耐在随遇而安。搞不明白。
【传统佛教还讲“有求皆苦”,而求神、求佛、求福报,这些都是有求,自然也都是苦。那还求不求呢?苦海无边呀。怎么办呢?回头是岸!只要你一回头,醒悟到无相、无念、无住的道理,拿出藏在心底的般若智慧这么一看:哎,什么福田呀,什么善有善报呀,都是幻象而已,不可执着,还是顺其自然的好。这一瞬间,你就解脱成佛了】求什么佛,当把求佛不当回事的时候,把一切都不当回事的时候,有什么吃什么的时候。(前提是有钱,可以在正常食物之间选择,不会在狗屎和粮食之间选择。有了钱这个基础, 就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甚至有人为你准备好饭菜,想吃就吃。)人便成佛了。遥想达摩等等成佛的高僧,是不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呢?
【成佛之后会是什么样呢?是不是还得朝九晚五地讨生活呢?是不是还得在单位被领导管着,在家里被孩子缠着呢?很难想像呀。】很多人违背自己的想法,做些善事,目的是为了能成佛。以为成了佛法力不变,就不需要做善事,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就关系到一个问题,成佛之后,还会不会进入六道轮回。从种种书籍影视作品看到。像是济公和唐僧,都是犯了规投胎下架。既然为人变进入六道轮回。济公和唐僧,成为人之后,又成佛,如果不行善是否继续再六道里轮回呢?既然成佛后依然要行善才能保持成佛的地位,那么行善并不是自己想做的,不能做自己是否陷入无限的痛苦中。不做自己不开心,不能成佛不开心,就看哪一个更不开心。一个是生存的需求,一个是心理的需求。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座城,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就是五座城门。这五座城门是外门,里边还有一个意门。在这座城市里,人心就是土地,佛性就是国王。佛性若在,国王就在;佛性要是没了,国王也就没了。佛性若在,形神具在;佛性要是没了,身体也就完了。佛在心中,莫向外求。自性若迷,佛就是凡夫俗子;自性若悟;凡夫俗子就是佛。大慈大悲就是观世音菩萨,乐善好施就是大势至菩萨,自性清净就是释迦牟尼佛,心平气和就是弥勒佛,人我之见就是须弥山,邪念就是大海,烦恼就是波涛,坏心眼儿就是恶龙,贪欲就是鱼鳖,妄念就是鬼神,贪嗔痴就是地狱,愚昧就是畜生道,十大善行就是天堂。不执着于人我之见,须弥山就会崩塌;破除了邪念,海水就会枯竭;摆脱了烦恼,波涛就会停歇;没了坏心眼儿,鱼龙就会绝迹。】我里理解的佛就是洒脱无所谓,佛性就是洒脱无所谓的性格。如果佛性是国王,那么主宰自己的就是做自己。一些人不能做自己,也就失去了国王,自己的一切只是一座没有国王的城池,成为别的国家的附庸品。
【老百姓是现实主义的,是唯物主义的,天堂地狱佛菩萨,一切种种都得是以客观实体的姿态出现才是最让人安心的】唯物是人类生存本能,唯心是大脑发展而兴起的。只有实实在在的看到实物,或是感觉能见到实物,便会牵扯人们的精力。“感觉见到实物”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同样是牛头马面,有人觉得能看到,有人觉得不能看到。为什么呢?是因为上一层的感知,是否认为地狱存在。地狱存不存在,主要看是否感受到宗教存在。能否相信宗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割点,为什么会相信宗教呢?也许是尝试世间万物,都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内心想要的只能通过未经证实的宗教去实现,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对现实的失望也许是加入宗教的理由。
【当人经历像被火烧烤一样的焦虑时,当下就化生为地狱众生,这是“心灵的投生”。身体虽然仍居留人道,但焦虑一生起,心就坠入地狱,如因怕犯错,或因怕被处罚,或因担忧威望受损,或由于其他种种原因而产生焦虑,这就是地狱】地狱不是在地下,而是心生焦虑。身体虽在在世间,但是心灵却到了地狱。焦虑生万恶,焦虑改变人的行为。
【出了家却不好好修行,就像西天的坏蛋;虽然在家却真心修行,就像东方的善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清净即是西天。】深得慧能精华,在家也能修行,没有拘束,开心快乐,这不就达到了佛的地步了吗?何必要出家,何必要修行。出家人还执着于成佛,俗家人反而随遇而安,这不就成了更高的佛吗?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如果佛祖真能保佑众生的话,一种公平的交易方法应该是这样的:不以绝对值来衡量,而以百分比来衡量。】我也觉得这么公平。公平吗?不公平,10块钱捐9块,10万捐9万,捐的百分比都一样,按理说说贡献是一样的。但是省1块的吃不起饭,省1万的依然大鱼大肉。要想看对佛祖的贡献,不是看捐多少,不是看捐多少百分比,而是看剩下多少。
【毕竟对多数人来讲,放弃世俗生活是困难的,只有在世俗生活里实在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才有可能剃度出家,隐遁山门】
【真心修道的人并不责备世人的愚昧,如果专注于别人的过错,自己的过错就比人家还大,别人犯了错你不要去责怪,如果你责怪人家那你也就有罪了。】
【只有那些真正得法的人才会一意修行,不理会任何争论,因为一有争论便会惹起胜负之心,这与佛法是不相容的】真正认准一个事,就会看不起其他争论,不屑于与其他论点争论。没有争论就没有胜负心,变回成为菩萨。
【烦恼和菩提只在一念之间,佛与凡夫也只在一念之间,只要一念灵光就可以顿悟佛心,解脱成佛】菩提是智慧的意思,烦恼和智慧一念之间,这个怎么理解呢?好人坏人一念之间,可以理解,只有是对比的东西,才有清晰的分界线,才能出现顿悟。烦恼的反义词是快乐,智慧的反义词是愚笨。也许人一愚笨就容易烦恼吧。事实也许这样的,愚笨让人做错事,烦恼就来了。这样想,很多事都是一念之间。
【我们要用般若智慧自由自在地玩转佛经,不能像个书呆子那样被佛经摆布】学佛经是为了得到智慧,得到智慧又可以玩转佛经,不拿佛经当回事。也不想当书呆子。一旦学会佛经,便得到智慧,就不把佛经当回事了。
【有认识和没有认识都是“一边之见”,也就是说,都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都是有所执着的,佛的认识应该走“中道”(前边讲过,后边还会继续讲到),要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愚笨,只认识一边。较聪明,认识到两边,坚守一边。聪明的人,认识到所有边,那边也不坚守。
【自然而然、无善无恶,这才是合乎佛法的认识,表现在日常生活上,就是不论断他人的是非。】无善无恶,既要抛去原有的道德准则。这一点很难。道德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抛弃道德就要抛弃感情。感情并不是轻易能抛弃的。那些俗家的成不了佛。一旦成佛,就不顾亲朋的感情。出家的人若是还有感情,也成不了佛。像是棍僧救唐王,吃肉救城。可以说掺杂了很多儒家思想,并不是纯正的佛家思想。
【意识的力量很强大,既很有用,也很有害。说它有害,因为正是在意识当中产生了两种执着:我执和法执,这可是万恶之源呀。】我执是对自我的执着,我应该干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样的。法执是对客观规律的执着,世界是什么样的,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其实我执也是法执的一种,都是对世界的认知,也包括对自己的认知。如果要破除我执和法执,就不能认准一个答案,好的坏的都要接受,而且还是坦然接受。
【我们自身也好,外界的万事万物也好,没一样是真实存在的,全都是“识”给我们幻化出来的,这就叫做“万法唯识”。】人不是真实存在的,则忽略了人感受的酸甜苦辣。也就减少了烦恼。
【我们完全不会去研究“根据某项高于经验的原则,A 应当等于B”的这种命题。但我们要研究一种信仰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与其他社会现象有何关系】很多想法听起来很可笑,但是人们执迷于这种想法。研究人们执迷的原因,是很意思的事。也正因为研究人们的想法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这种研究的乐趣可以成为人生的乐趣。这也是我对宗教感兴趣的原因。
【如果你在 A物上观察到某个缺陷或某个长处,人们就会认为你在整体上诋毁或赞誉此物】不管真佛还是假佛,都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更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缺点,就算不说不指出,也无法改变其存在的缺点。也许人们只是希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被打扰罢了。
~~~~~~太长不看~~~~~~~~~
简版:如果开心和不开心共存,那就什么也不要。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